黃梅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發源于湖北黃梅縣,發展于安徽省安慶市,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具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劇目方面,黃梅戲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解放后,先后改編了一批像《天仙配》、《女駙馬》、《慈母淚》等這樣的經典傳統劇目,深受廣大戲迷喜愛。
為弘揚中國的戲曲藝術,傳承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9月29日發行了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
其中的一枚150克圓形銀質彩色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天仙配》劇目典型場景(局部彩色),輔以安慶振風塔等元素的組合設計,并刊“中國黃梅戲·天仙配”字樣及面額。紀念幣上有著一男一女兩名黃梅戲演員,男主角頭戴綸巾,身后挎著一個棕褐色書袋,將一個古代書生的形象完美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女主角腰系絲帶,長袖飄飄,頭上挽著復雜的簪花,將人們對仙女形象的一切遐想,都具體的呈現了出來。男女主人公身旁是一棵百年老樹,身后則是江南水鄉風情的清澈小湖和巍峨、莊嚴的寶塔。整個畫面展現了一種安寧、和諧的氛圍。畫面上,兩個人物的服飾古色古香,富有濃郁的南方地域特征,以紅和藍這兩個主色系相搭配,顏色鮮明靚麗,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同時,通過對人物姿態和神情的刻畫,設計者將《天仙配》這一劇目的精彩瞬間進行了定格。透過紀念幣的圖案,我們甚至能對《天仙配》的劇情知曉一二,讓人不由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兩枚15克圓形銀質彩色紀念幣,其中的一枚背面圖案為《鬧花燈》劇目典型場景(局部彩色),并刊“中國黃梅戲·鬧花燈”字樣及面額。紀念幣上除了刻畫了兩名少男少女外,還加入了蓮花燈、走馬燈等各式的花燈作為背景圖案。在走馬燈上,我們甚至能隱約看見燈上的花紋。既然是鬧花燈的活動,故事自然是發生在人流量大的坊市中,而背景的磚瓦墻面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幣面上的兩位男女衣著光鮮,服飾華麗,尤其是女主人公的服飾上能清晰的看見每一朵花,這些細節上的精細刻畫不禁讓人感嘆。整個紀念幣的圖案,渲染了一種喜慶、熱鬧的環境氛圍,較好地表現出了“鬧花燈”這個主題。
另一枚15克圓形銀質彩色紀念幣,背面圖案為《打豬草》劇目典型場景(局部彩色),并刊“中國黃梅戲·打豬草”字樣及面額。幣面的主圖案是一男一女兩個孩童,女孩留著稀疏的劉海,挽著發簪的同時,還垂下了兩條辮子。她那略顯俏皮,卻又十分樸素的打扮,讓人馬上就能聯想到她是一位農村女童。而另外一個男孩背著一筐豬草,扶著女孩的肩膀,歪著頭看向女孩。背景上是一片綠葉竹林,雖未上色卻讓人感覺到了生機盎然,再加上兩只活靈活現的小燕子,儼然是一派山間田中的景色,直接點明《打豬草》的主題。而《打豬草》講述的是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最后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整個故事自然而毫無做作,富有感染力,而紀念幣上的圖案同樣具有這樣的藝術效果,圖案顏色過渡自然,搭配均勻,飽滿而不顯累贅,令人賞心悅目。
黃梅戲是中國的傳統劇種,它贊美了古時美好的愛情,表現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3枚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銀幣,每1枚都刻畫了一幕黃梅戲的經典戲曲場景,使得全套紀念幣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值得收藏。(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