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別稱鷺島,簡稱鷺,是福建省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游城市。1387年朱元璋始建廈門城。1661年鄭成功以廈門為基地,出海收復臺灣。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198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經濟特區。六百年風云變幻,砥礪前行,今天的廈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2017年9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辦,為紀念這一盛會,中國人民銀行特別發行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2枚,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背面主圖案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標志,15克銀幣配以廈門大學上弦場景觀及樓群建筑,30克銀幣配以廈門日光巖自然景觀及五只鷺鳥。
標識上的五種顏色代表著金磚五國,分別取自五個國家國旗上的主色,南非的黃色、印度的橙色、中國的紅色、巴西的綠色和俄羅斯的藍色組成一艘寫意的帆船,在大海上揚帆起航,標識還像經緯線構成的三分之一個地球,暗喻巴西、印度、中國、俄羅斯和南非加在一起,國土面積和人口差不多占了地球的三分之一,對所在地區和世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所有顏色都以造幣工藝表現,有的鏡面、有的淺噴砂、有的多層次噴砂,而代表中國的那張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去,永遠是最突出、最顯著的,東道主的角色和地位不言而喻。
廈門是一個多種文化交融的城市,建筑體現了歐陸風格、東南亞騎樓風格和中國古典風格,而廈門大學里的建筑則是古今、中西各種風格集大成者,所以15克銀幣上便選取了廈大標志性建筑——上弦場和建南樓群。廈門大學校園依山傍海、風景如畫,上弦場因為形狀像上弦月,故而得名,鄭成功曾在此訓練水師、發出戰前動員令,現在是一處洋溢著學習熱情、運動激情的體育場,愛國主義傳統和浪漫主義色彩相得益彰。
上弦場由遠及近,呈弧形,操場如明鏡,光可鑒人,看臺像琴鍵,仿佛踏上去就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成排的棕櫚樹屹立在看臺和樓群之間,俊朗飄逸,蒼翠欲滴,著名的建南樓群歷史悠久,融合了中式、西式、東南亞式風格的建南大禮堂、南光樓、成智樓、南安樓和成義樓鱗次櫛比、宏偉壯觀。在中國造幣工藝的雕琢下,上弦場和建南樓群銀光璀璨,愈發高大,走進去感受濃郁的學習氛圍和文化氣息,必能凈化身心、升華人格。
到廈門旅游,就不能不去鼓浪嶼,因此30克銀幣便選取了鼓浪嶼上的著名景點——日光巖。日光巖位于鼓浪嶼龍頭山上,高聳突兀,景色優美,巖頂上天風陣陣,山腳下波濤滾滾,極目遠眺,廈門城、鼓浪嶼全景一覽而盡,恰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感。
設計師以遠景的表現方式將日光巖凝縮在幣面右邊,以近景的表現方式將五只鷺鳥放在左邊,中間為淺海沙灘。遠望鼓浪嶼,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山頂的日光巖如同海上的堡壘,堅不可摧。五只鷺鳥正在淺灘上嬉戲覓食,中間的一只展翅欲飛,左右各兩只,亭亭站立,左顧右盼,這五只鷺鳥或許代表著金磚五國,展翅欲飛的那只就是中國,象征中國經濟振興、高速發展,五只鷺鳥祥和寧靜,寓意金磚五國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作出更大貢獻。”
設計師用大會標識搭配城市建筑和風景的創意非常巧妙,通過這兩枚銀幣,人們不僅了解了金磚五國及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的相關知識,也領略了廈門的人文自然景觀。廈大是學子心心向往之地,日光巖是游人流連忘返之所,若哪天有幸考入廈大,或去廈門旅游,不妨按照銀幣上的圖案去尋古探幽吧。 (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靈犀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