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那輪懸在夜空中的皎月,總會成為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寄寓情懷、抒發(fā)情感的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唯有一個時候,“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jié)。”那便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月圓人團圓的中秋佳節(jié)。中秋之時,溫一壺月光下酒,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花香四溢,瓜果豐收,月下歡聲笑語,好不美妙。
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是人們祈盼豐收和幸福生活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了銘記這一普天同慶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1年9月5日發(fā)行了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jié))紀念銀幣1枚。在長風(fēng)浩浩月皎皎之時,該幣的發(fā)行為營造佳節(jié)的氛圍疊加彩頭、錦上添花。
該枚1盎司紀念銀幣正面圖案為富有中國傳統(tǒng)神話色彩的廣寒宮,并刊國名、年號。銀幣上,國名環(huán)繞著凸出的一個圓,那便是每逢中秋格外圓的月亮。月中圖案布局豐滿,圖案上的廣寒宮,被刻畫得玲瓏而精細,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gòu)成四層樓閣。在古代,四層樓閣已算高,再算上這月上的樓閣,登上去可稱得上是“高處不勝寒”。雖然尺幅面積有限,但方寸之間,工藝師依然匠心獨具,雕刻出多層臺基,妙筆生出曲線、坡面、屋頂。廣寒宮的門窗上的鏤花圖案都清晰可賞,四周祥云漫卷,正是映襯了人們云上仙境,月中廣寒的美好想象。
在這輪圓月中,除了廣寒宮,還有被吳剛?cè)杖諢o休無止砍伐,卻砍伐不倒的桂樹。在細致工藝的神工下,桂樹顯現(xiàn)出微風(fēng)吹拂、枝葉搖曳的動態(tài)感。看到這枚銀幣,似乎親眼見到了唐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游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的景象,更仿佛嗅到了陣陣桂香。
銀幣背面圖案則給人一種清麗悅目之感。一輪圓月皎皎,懸在圖案的正上方。月下花嬌嫣然靜靜開。設(shè)計師將自古具有“國色天香”美譽的牡丹描繪于銀幣之上,左邊的這株牡丹花盛開得絢爛多姿,足以艷壓群芳,不愧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雖華美,但金秋正是賞菊時。在畫面的右側(cè),設(shè)計師將一朵如千手觀音散開纖纖玉手的蟹菊安放其上,不僅呼應(yīng)金秋時節(jié),更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銀幣上葉片簇擁著的不只是牡丹與菊花,更有一朵“百花仙子”——月季。月季的花瓣刻畫一氣呵成,幣面上流暢光滑的月季花瓣猶如真花一般。雕刻工藝的細致,在花朵的綻放姿態(tài)、花瓣的層次安排上可窺一二。三朵嬌花綻放時的鮮艷,都在幣上一一蔓延開來。
背面圖案上,圓月旁邊,還刻有“花好月圓”四字。“花好月圓”出自宋·晁端禮《行香子·別恨》詞:“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這樣的美好和圓滿,自是設(shè)計師賦予此幣的寓意。如今,“花好月圓”多用于祝賀新婚之喜,收藏此幣,無論是自己欣賞還是贈送友人,都有極好的美意。
觀賞這枚中秋節(jié)銀幣,想見廣寒宮殿,正云卷云舒,秋風(fēng)掠起一片漣漪。月圓之時,亦是思歸念親之時。不求每逢十五月圓之時皆能與親人相伴左右,只愿中秋之日,歸家心切的游子能與家人團圓月下,共沐桂香里,把酒話秋涼,笑語歡歌共嬋娟。(供稿:湖南省金銀閣錢幣有限公司 作者:虞陵輝)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