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是我國的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早在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跡象,它同時也是黃河文明的發源地和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另外,寧夏還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區,比如黃河樓、賀蘭山、中華回鄉文化園等,每年來此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在聚居寧夏的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占大多數,寧夏就像是一位美麗的回族少女,集外在美與內在美于一身,時刻向世人展示著它的美麗和包容。
寧夏回族自治區自1958年10月成立,至2008年,已經走過了五十個春秋,五十年的發展與成就,足以讓自治區人民自豪。為了紀念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進一步弘揚古老的華夏文明和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8年9月12日發行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中,包含了一枚1/4盎司金質紀念幣,該紀念幣的正面圖案為“中華回鄉文化園”建筑,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回族青年口弦舞場景和伊斯蘭建筑外形的組合圖,并刊“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中文字及面額。
該枚金幣的正面圖案是寧夏中華回鄉文化園建筑的主體大門和前面的民族大團結廣場,整座建筑看上去恢宏壯麗,極具民族特色。它是在吸收各國古典建筑造型的基礎上,再融入中國回族建筑的布局格式建造而成的。幣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拱形的外圍建筑,上面鑲嵌著阿拉伯式的花紋,美麗而又別致,它守護著下方的文化園。中間的建筑雕刻得更是精妙絕倫,兩邊呈對稱性的分布,尤其是上部的圓頂,渾厚飽滿,體現了伊斯蘭建筑的風格,精致又不缺乏韻味,既富有情趣,又突顯了民族風貌。中華回鄉文化園是我國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體現回族文化和民族大團結的文化圣地,其中既有西夏文化、黃河文化,也有邊塞文化、長城和沙漠文化,能夠讓人們領略到各種文化氣息。
金幣的背面主體圖案是兩個回族青年口弦舞的場景。畫面惟妙惟肖、生動活潑,給人以喜慶祥和的感覺。幣面上的回族姑娘頗顯調皮可愛,她扭動著纖細的腰肢、吹著口弦,正與身旁的回族小伙眉目傳情。設計者對他們服飾的刻畫非常細膩逼真,幣面中美麗的回族姑娘扎著長長的頭巾,伴隨著曼妙的舞姿,直垂到腿部。她身著回族特有的長袍,下擺處精致的花紋清晰可見,也襯托出了她那高挑的身姿。幣面中的回族小伙頭戴圓帽,身穿傳統的回族衣褲,外罩一件小坎肩,干凈清爽、利落大方。他右手扶在姑娘的腰間,左手上抬至耳部,像是和著悅耳的口弦聲,高興地和心愛的姑娘載歌載舞。他們的頭巾和圓帽都是回族青年男女比較喜歡佩戴的服飾,體現出了回族的民族特色。
口弦舞的跳法有很多種,比如坐舞、立舞等,可以一人舞,也可以多人舞。舞者一邊彈奏,一邊跳舞,在上身搖擺的同時,還做出各種腿部動作,男子跳舞的時候,開始比較慢,然后逐漸地加快。口弦舞是回族人民在慶祝節日,或者是在回族男女青年表達感情時才跳的一種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幣面中兩個回族青年的背后,是伊斯蘭外形建筑的輪廓,那半圓形的穹頂淺淡而清晰,線條流暢,象征著回族人民的信仰。
該枚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4盎司金幣,把回族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既有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有寫實的手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是要保護好這里的民族建筑,同時也要把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這片美麗富饒之地。(供稿:四川匯廣收藏品銷售有限公司;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