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頑主很時尚——年畫文化背景下的吉祥文化“年年有余”金銀幣

        中國金幣網 17-06-22 15:21:09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舊時節,到了年根兒底下,老北京的胡同中,院子里,已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每年過完“小年”以后,接著就是所謂的“二十四,掃房日”。掃房之后,也就到了買年畫、貼年畫的時候了。

          時光流逝,歲月變遷,曾經喜慶鮮艷的年畫現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逐漸褪色消失了,大門上的門神,灶上的灶王爺,倉房里的財神,墻上掛的九九消寒圖......已成為老一輩人對昔日歲月靜好的追憶。

          對一些人而言,年畫是他們過往日子里一段明媚的曾經;而對另一些人來講,生命在這里得以綻放。比如,張闊,北京最后的木板年畫藝人。

        張闊在工作室的小院

          北京楊梅竹斜街緊鄰大柵欄和琉璃廠,是北京文藝圈中一條有名的胡同。近年來,胡同里開了不少文藝氣質爆棚、頗具設計感的工坊、客棧、咖啡屋。張闊的年畫工作室也租在這里,卻不臨街、沒招牌,低調得像尋常人家,只有門上手寫的對聯和福字與眾不同。

          兩間平房改造的工作室顯得有些雜亂,寬大的工作臺上擺滿了顏料、毛筆、刻刀,以及制作好的木版。每天的大多數時間,張闊都是坐在這張工作臺邊,琢磨年畫這點事,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十年。說起這事兒吧,既帶不來財富,也帶不來名利,但張闊卻是過得越來越有滋味。

        張闊在雕刻木版年畫

          雖然他的低調讓他沒什么名氣,但他的故事卻流傳甚廣,引得不少媒體記者時常來采訪他。在記者的探訪中,張闊記起自己小時候過年,只見過春聯,沒見過年畫。他第一次聽說木版年畫,是在十幾歲和隔壁大爺學木工活的時候。從初中時候起,他就對木匠活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天天纏著隔壁大爺教他怎么刨木板、做桌椅。大爺年輕時是個木匠,也做過年畫,閑聊時總提到以前幫著紙馬店做年畫木版的瑣事。張闊聽得津津有味,年畫就這樣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可真正發芽開花,卻已經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了。

          那是2003年,人到中年的張闊早已放下了曾經喜愛的木匠活兒,做起了飯館老板,每天忙于生計。一次出門旅游的時候,偶然看到外地的年畫,少年時的記憶忽然被觸動。當聽到有人說:“北京沒有年畫。”時,他有點不平,站出來說:“北京怎么沒有年畫啊?”可是人家問,“北京的年畫在哪兒呢?”他卻無言以對。

        北京年畫——旗人過年

          的確,純正的木版年畫,其實早已從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幾十年了,只是大家并不覺得,小一輩兒更是連這玩意兒是什么都不知道。據清乾隆、光緒年間的文獻記載,貼門神和喜慶年畫是北京年俗的主要特點之一。早年間北京過年時,大街上臨時搭建的畫棚里售賣年畫和紙馬(原為祭祀物品,后代指木版年畫)。北京的木版年畫自成一派,出名的手藝人最早有崇文門外的“順和王家”、東四北邊的“紙馬汪家”,都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汪家居住的街道叫“汪紙馬胡同”,后來改稱汪芝麻胡同。北京的木版年畫似乎不像其他地方的年畫一樣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它的畫面力求精細,更符合城市居民的審美特點,有的甚至用到金色,帶有皇家氣息。

        北京年畫——福壽天官

          那一刻,他想:“沒人做,我為什么不能做呢?”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從下決心做,到真正做出第一塊版,張闊用了整整三年。

          在老北京傳統的紙馬年畫店,制作一張年畫通常要好幾位藝人師傅合作完成,如今張闊做年畫,卻是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步驟,從選木料到制作木板,然后刻版,到最后印制年畫,都是自己動手,這在木版年畫行當里還不多見。

        張闊在印制佛像年畫

          北京木版年畫已經列入區級非遺,張闊是唯一的傳承人。他也曾考慮過收徒的事情,但是并不容易。跟很多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一樣,年畫的沒落最主要的原因是,與它們相關的那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人和自然的和諧溝通,已經慢慢消失在這座都市中了。

          張闊特別喜歡給客人或者來訪者講述有關年畫的故事,比如,驚蟄時分,吃梨的同時要貼張鐘馗,意在提醒人們春天萬物生發,要注意身體。還有“九九消寒圖”年畫,也是以前老北京人過冬必備。九個格子,每個格子包含九天,代表一個單元,就這樣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這消寒圖不僅可以數日子,還能記錄每天的天氣,預卜來年豐歉。隨著對老北京木版年畫的研究,張闊對傳統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想讓現在的年輕人能通過自己的木版年畫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這也算是對中華傳統的一種致敬。

        張闊在指導兒童體驗年畫印制

          張闊給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叫“匠人工坊”,表明了他對匠人精神的推崇和追求。張闊說,他所追求的匠人精神,是把手藝做出“耍”的感覺。“這就叫玩意兒上身,怎么干都有,一把刻刀,想刻什么刻什么,別人看著你不累,自己也覺得是享受。”結果,張闊耍著耍著,“一不留神”就刻出個新鮮玩意兒——二維碼。

        張闊展示他制作的二維碼印章

          他在刻好的“金雞報曉”木版上刷好紅色顏料,用特制的刷子來回刷了幾遍,一張單色年畫就印制好了,他拿起兩個方形章往上一蓋,說:“請關注我的微信和公眾號。”大伙都樂了,紛紛拿起手機掃年畫上的二維碼,“滴”的一聲,順利掃碼。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有些小小的得意,高興得像個孩子。他覺得自己作為傳統手藝人,也與時俱進了。

        年畫上的二維碼可被順利讀取

          在這個行當里做了十年,老張對“堅守”有不一樣的理解,傳統手藝需要傳承和堅守,但題材和表現形式可以創新,“畢竟現在的人跟之前相比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了”。

        張闊的撲克設計:手拿iPad的門神

          去年,他和中央美院的學生合作了一個“門神”項目,學生們把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相結合,年畫里的門神拿著杠鈴、掃帚,甚至ipad,憨態可掬。他還將這些個性年畫做成了撲克,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興趣。張闊由此受到了啟發,想到了一個“字庫”創意,組織愛好者用木版刻字,做成一個常用字的活字庫,這樣就可以自己動手,把喜歡的詩詞或者文章印制出來,成為獨一無二的版本。“這種事就是年輕人常說的刷存在感吧?”張闊最近學會了不少新名詞。

        張闊的布袋設計:會說洋文的財神爺

          十年來,張闊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重拾年畫傳統,年畫也改變了張闊的人生,讓他變得更為平靜而快樂。“因為在做這事的時候,自己處在一個靜的狀態,雖然不能達到佛家說的禪定的境界,但是靜下來的時候就心平氣和,就會覺得高興。”

          張闊不喜歡別人給他貼上“傳統文化的拯救者”之類的標簽,他覺得這種說法有些拔高。但他所做的一切不失為一種吸引年輕人傳承文化的好辦法。

          為更好地傳承年畫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也通過發行紀念幣的形式出了一份力。2017年6月19日,以年畫為項目主題的2017吉祥文化“年年有余”金銀紀念幣發行面市。

          在年畫界,這張“年年有余”名氣很大,是比北京木版年畫出名得多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代表作品。這主要是因為楊柳青年畫曾受到宮廷的垂青,后來挺進北京市場,盛行一時,被稱作“衛畫”。與北京木版年畫愛畫“神”不同,衛畫多是手繪,通常是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主。就比如年畫《蓮年有余》,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

          而在金銀幣上,多樣的制作工藝又為傳統年畫增添了不少生氣。2017“年年有余”金銀紀念幣均采用了幻彩和鑲嵌工藝,使得鯉魚周身鱗片多彩變幻,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鋯石鑲嵌的魚眼閃亮奪目,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兒童眉心的一點紅,是采用紅色鋯石點綴的吉祥痣,凸顯了孩童的天真可愛。


        年年有余

        面額(元)

        材質

        成色

        質量

        重量(克)

        形狀

        直徑(毫米)

        發行量(枚)

        金幣

        80

        99.9%

        精制

        5

        圓形

        20

        30000

        銀幣

        10

        99.9%

        精制

        30

        圓形

        40

        60000

         
          年畫作為商品如今已經少有人問津,做年畫不但掙不到錢還花費不少,刻版要用梨木,紙張要用熟宣。但年近花甲的老張卻只說:“我可是從沒后悔過,什么都擋不住一個喜歡。”讓張闊如此灑脫地做一個執著的“守”藝人的,應該是年畫里富含的中華傳統和文化,因為它們凝聚著一代代人的夢想和希冀,需要德藝雙馨的人將之永遠地傳承下去。
          (作者:中國金幣網/杜玉)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