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東漢明帝時期,為弘揚佛法而將燃燈習俗發揚光大,并逐漸擴散到民間。隋唐時期發展為盛大的燈市,宋代開始達到巔峰,出現了妙趣橫生的燈謎,并產生了”東風夜放花千樹”“花市燈如晝”等膾炙人口的詩歌。
時至今日,元宵節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吃元宵、看花燈等大部分習俗仍然得以保留并不斷發揚光大。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的傳統節日,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12月22日發行了中國民俗——元宵節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包括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其中,1/3盎司金幣的正面圖案,上方書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大字,透露著一種莊嚴與權威。圖案的主體部分,別出心裁地以中國民間藝術“剪紙”的形式,表現了“二龍戲珠”的鬧花燈場景,它的周邊還有燕子圖案的風箏、傳統燈籠造型來裝飾。龍,產生于華夏圖騰文化,可避水火,是吉祥的象征,民間喜歡在佳節及慶典時,舉行舞龍表演以示慶賀。觀賞紀念幣上“二龍戲珠”圖,我們可以想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舞者不斷調整步伐,帶動兩只巨龍穿梭在燈籠簇擁間,時而雙龍升降,時而推讓金珠。我仿佛都可以聽到陣陣鼓聲與人群不斷的歡呼聲,忍不住吟起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名句“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但不知佳人是否還在“燈火闌珊處”靜候?
金幣的中上方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坐落于主體圖案之上,被緊緊簇擁在中心,顯示了這枚金幣國家法定貨幣的身份,這樣的設計和安排足夠的圓滿。而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底蘊,足以讓華夏兒女團結一心,就像這幅國徽下的剪紙一樣手牽手、心連心。整體來看,金幣的正面圖案恢宏大氣,有對稱之美,飽滿而富有張力,莊嚴肅穆的同時,又體現了民俗文化的獨有魅力。
金幣的背面圖案則開創性地使用了絢麗的色彩搭配,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設計趨勢,極富視覺沖擊力。圖案中,一個身著紅棉襖、小肚兜、藍色褲,頭戴虎頭帽、腳踩虎頭鞋的可愛小孩,用竹竿挑著一只精美的燈籠,仿佛正要蹦蹦跳跳從畫面中走出來,像是在向我們炫耀他的新燈籠,他眉間的紅點更讓人添了幾分對他的喜愛。他的身后,是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左側半露的屋檐邊,是用隸書寫成的“元宵節”三個字;右側下方,寫有150元的字樣。
右側主體是一處涼亭,雕欄玉砌,飛檐朱瓦,檐側一串簡易的燈籠高懸,正可謂“上元張燈奪月彩,千家樓閣高玲瓏”。更遠處,一輪皓月當空,位置設計得同樣十分巧妙:既像是羞答答躲在燈籠后偷看的姑娘,又仿佛是在檐尖翩翩起舞的輕盈少女。舉頭仰望,不知十五的月亮是讓你想起了故鄉還是故人?背面的構圖同樣十分考究,人物以對角線形式作為主體,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背景則是沉穩的庭院高閣。整體動靜結合,詩情畫意間,又彰顯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作為春節狂歡的尾聲,元宵佳節除了喜慶,更有人們對來年美好的期盼,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中國的元宵節傳承了兩千多年,名揚海內外,經久不衰。而這枚元宵節1/3盎司金幣,集眾多傳統文化元素于一身,觀賞之,濃濃的節日氛圍盡顯。 (供稿:北京中友友誼金行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