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我國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中國人民銀行于2009年開始發行“和字幣”系列,于方寸之間的精妙淺浮雕,用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來詮釋內蘊深遠的“和”字。
2009年,古樸金石的篆書“和”字;2010年,遒勁圓轉的隸書“和”字;2013年,豐盈靈動的行書“和”字;2014年,灑脫不羈的草書“和”字。直到今年,以端莊沉穩的楷書“和”字來驚艷收官,五字五書五幣,精煉卻又湛妙,沉實卻又舒展地,以象形展示了什么是“和”文化,什么是“和”思維。
“和”文化“和”思維在中國影響深遠,在《辭源》里“和”就有“調”、“順”、“諧”、“合”等多重釋義。玄之又玄八卦太極圖中的那個圓圈就是一個 “和”,正是這個中正平穩的 “和”才維系了八卦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合體。作為古典皇家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宮的三大殿分別以“太和”“中和”“保和”來命名。建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個“和”,當代的“和諧世界觀”等等,不勝枚舉,一個“和”字浸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以和為貴”“和諧統一”,傳統的“和”思維“和”文化影響著中華人的思維邏輯和日常生活;而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指紋和血脈,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的一種獨有標志。在世界歷史上,恐怕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把書寫尊為“法”,把書家尊為“圣人”,把書法奉為藝術。一支筆,一張紙,只借助簡簡單單的黑白兩色,卻在點畫、結構、線條、章法、力度、速度、氣度以及枯濕、濃淡、動靜之間顯示出千姿百態的審美獨創、氣吞山河的藝術境界。
兼具文化、繪畫雙重表現性的書法藝術,以線條的靈動、變化、無若有、白當黑、無聲更甚有聲的獨特表現性,在方寸之間通過淺浮雕的細密微妙變化起伏,能夠將深邃玄妙、萬千變化諧和于內的“和”文化呈現出來,這是和字幣系列最大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作為收官之作的“和”字書法——楷書普通紀念幣,市場上一般稱其為和五幣,這枚幣的面額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色銅合金,發行數量為2.5億枚。正面主景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內緣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面額“伍圓”及年號“2017”;背面主景圖案為“和”字的楷書書法,襯景圖案為書法的飛白,內緣右上方刊“和”字五種書法體。
這枚黃銅合金的普通紀念幣,幣面設計古雅清潤,幣面上的楷書“和”字有神有骨,情性煥然,筆畫線條牽連映帶,疏朗開闊,又具有端莊中正的美韻,給人以方寸之間藏大天地的藝術感受。
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說,和五幣的圖案設計極為簡潔,楷書體“和”字作為幣圖主體,筆畫絲絲露白,似枯筆做成的飛白作為背景裝飾,再飾以五種書法體的“和”字。簡練的構圖形成圖案的骨架,沒有多余的修飾,清淡端莊的風格中又帶點金石的硬朗味道。除了一些基本的要素鋪排,似乎難覓設計之痕。清淡雅致,簡練到了極致,給視覺留出更多的呼吸空間,刺激欣賞者的美學觀念,恍惚在錢文書法的幽香中心領達意。既然是金屬紀念幣,在圖案設計之外,當然還要講究其雕刻之法度。刀法古樸,刻痕靈動,線面對比柔和,但是卻細膩非常,動靜互映適度,人為之妙,有似天成,楷書“和”字堂皇中正,飛白書卻又帶有一些寫意的粗獷,似文又似畫,畫又本是書,在圖象和文字之間形成一種溝通和互動,畫中有文,文中有畫,讓文字具有畫面感,讓裝飾面又有文款,這是中國古典繪畫的一大特征,在這枚紀念幣被應用的出神入化。每一筆、每一根線條都蘊含著“大道至簡,雕琢復樸”,正是這種簡和樸,讓這枚普通紀念幣具有文人趣味。
作為幣圖的主體,楷書的“和”字,是我們鑒賞的重點。端莊沉穩的楷書,本身就具有“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的藝術特性,而幣面上的這個楷書“和”字整體呈現瘦長形,落筆力實而氣空,字形方正肅謹,法度有致,字勢自然輕松,勁健挺拔,字意疏朗開闊,豐神俊朗,呈秀健中正之氣派。于外的結構,體現的是嚴謹的理性之美,于內的勢態,體現的又是溫雅的華美之感。細細鑒賞之,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點與每一個轉折,似乎在書法形體之外,更具有一種內蘊藏鋒、內斂卻華美的盛世氣象。在金屬雕刻過程中,整體以筆直堅挺的直線雕刻為主,但轉折處,用短促的弧形線條表現得更多,使原本沉穩中正的楷書體,又增加了幾許婉轉柔和的氣息。骨力遒勁而氣概灑脫,這種風格也體現了當下中國逐漸進入盛世的大國氣象。
端正楷體于中,飛白隱于下,五書五和飾于上,仿佛皓日當空,輕云流轉,幣面下是堅強渾厚的大國氣度,幣面上是方正和煦的藝術靈性,又有深邃玄妙的“和”文化孕育,雖然是小小一枚流通紀念幣,卻體現了中正闊達卻又疏朗雋秀的藝術境界。以這樣一枚幣,作為和字幣的收官之作,妙也。(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李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