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是黃梅戲的代表曲目《天仙配》中的經典唱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眾所周知。黃梅戲與國粹京劇一樣,是我國戲曲的代表性劇種,其曲目大多以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為素材,贊頌美好的人性與生活,它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黃梅戲這一國粹級的戲曲,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9月29日發行了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4枚,包括金幣1枚,銀幣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分別取材于黃梅戲代表作《天仙配》《打豬草》《女駙馬》《鬧花燈》等曲目中的經典人物形象。
該套幣中的150克圓形銀質彩色紀念幣的背面圖案,選取的正是《天仙配》中的典型場景——董永與七仙女相伴起舞。為了凸顯人物形象,設計師采用了局部彩色的工藝手法,董永身著藍色長衫,七仙女則身著紫色長裙,兩人一前一后,翩翩起舞。而董永的衣著打扮,也凸顯出他樸實、勤勞的性格特點,藍色還代表著忠誠,寓意他對七仙女忠貞不渝的愛情。七仙女身著紅、紫兩種顏色的衣裙,其中紅色代表著熱烈、浪漫、積極樂觀等情感,極富感染力,比較符合七仙女沖破重重阻礙,勇于追求美好愛情的性格。
在該枚銀幣的右側背景中,有一棵大槐樹的圖案。熟悉天仙配這一神話傳說的人肯定知道,大槐樹在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中功不可沒,正是老槐樹做媒,才促成了董永與七仙女的這段美好姻緣。
黃梅戲雖然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但是發展壯大卻是在安徽省安慶市,為了體現出黃梅戲與安慶的關系,設計師在銀幣的背面將安慶市的振風塔作為背景。振風塔坐落于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是萬佛塔,后來改為振風塔,有振興文風之意,是明代的建筑,現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枚紀念幣的背面所選取的圖案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主圖所選的董永與七仙女的人物形象是黃梅戲的代表作品《天仙配》中的男女主人公,兩個裝飾圖案分別為見證了這段愛情故事的老槐樹和安慶市的代表性建筑振風塔。這三個設計元素錯落有致的分列在幣面之中,主次分明,很好地凸顯了紀念幣的主題。
黃梅戲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讓觀眾在欣賞劇目的時候,在引人入勝的情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作品所傳遞的主題思想。黃梅戲的劇目大多以表現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主要內容,比如該枚銀幣所表現的《天仙配》的故事,就是對兩個主人公勇于打破傳統的桎梏,追求美好愛情的贊頌。
這枚中國戲曲藝術(黃梅戲)“天仙配”150克銀幣的發行,將進一步擴大黃梅戲的影響力,讓黃梅戲更加深入人心。它對于戲曲文化的愛好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紀念品,也正在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供稿:北京中友友誼金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