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開始,錢博會系列銀幣圖案的布局就保持統一:典型的圓型方孔形制。中國的貨幣史悠遠而漫長,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通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錢博會銀幣采用這樣的形制布局,有著深遠的意味。2014北京國際錢博會銀幣在構圖上,巧妙地將外圓內方形制化用于銀幣正背兩面的主題畫面上,構成圓中有方,柔中見剛,剛柔相濟的豐盈構圖,給人以充實的美感。同時,也巧妙地表達了中國現代錢幣文化“東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發展思路,民族傳統錢幣文化是土壤,而西方錢幣文化是學習與借鑒的對象。正面圖案為象征錢幣、地球的點線裝飾,取其中的方孔放進2014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的主題標志,地球儀被嵌于右下側,暗示欣賞者可以憑借地球和中國古代錢幣的象征去認識錢博會的藝術內涵和人文意義,特有的點線裝飾,又能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時代風格。
中國貨幣文化很深遠也很獨特,但從古至今,它與西方錢幣文化體系的關系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影響的,而今錢幣博覽會承擔了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這枚銀幣的背面圖案正反映了錢幣博覽會的這個重要職能,主題圖案為中國清代乾隆通寶錢幣與西班牙雙柱錢幣圖案對應設計,襯以方孔圓錢造型,并刊“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中英文字樣及面額。乾隆通寶鑄于清高宗乾隆年間,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而西班牙雙柱錢幣,也叫西班牙雙柱銀元,錢幣中間為盾形國徽,徽上皇冠,國徽的兩側各列一柱,柱上卷軸撓裹。乾隆通寶、西班牙雙柱銀元,幾乎同時出現在18世紀的東方與西方,代表了世界貨幣史上兩大流派在18世紀的最高成就,乾隆通寶是中國封建社會里最后一個輝煌盛世的主要貨幣代表,民間曾經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收藏者的喜愛;而西班牙雙柱銀元是最早在中國流通的洋錢,一般稱“本洋”,名義上為西班牙銀元,實際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鑄。在明、清的經濟史上,西班牙雙柱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一度獨霸中國的經濟市場。
2014北京國際錢博會銀幣選擇乾隆通寶和西班牙雙柱銀元,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量。乾隆通寶代表著中國封建文明的最后輝煌,而西班牙雙柱銀元則代表著西方文明一度對中國的強勢侵入,此起而彼伏,彼消而此漲,18世紀后期的中國風云譎變,危機潛滋暗涌,強盛了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自此陷入蕭條冷落的中衰之世。但同時,危機中也蘊藏著生機,東西方不同文明自此也是真正交匯,潮涌東方,為古老的中國煥發新的生機而孕育綢繆。幾個世紀后,當這兩個貨幣同時出現在一枚銀幣上,特別是一枚以北京錢幣博覽會為主題的銀幣上,是否也昭示了現代中國人的民族自信。當我們如今再來回首這段歷史,我們不再僅僅是感受到屈辱,而是在其中看到東西方不同文明融合、共振帶來的積極面。就像它們被“包裹”進外圓內方形制的銀幣上,正象征著2014年北京錢幣博覽會的召開將再啟東西方不同文明的合流和碰撞,而這一次,不再是侵略和取代,而是融合和共振。
所以相比錢幣博覽會系列銀幣前面幾組,2014年錢博會銀幣在講述貨幣文化故事的同時,更講述了一個民族的蛻變新生。
供稿:上海申泉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