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重慶市大足區(qū)本名不見經(jīng)傳,后因“大足石刻”而名聞世界,成為國家5A級旅游勝地,是中外游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大足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位于寶頂山大佛灣的“釋迦涅槃圣跡圖”是其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號稱“世界第四大臥佛”,全長31米,宛如一幅巨型畫卷,給人以震撼的觀感。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7月19日發(fā)行了世界遺產(chǎn)——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4枚,其中一枚1公斤銀幣就取材于這龕造像,讓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去領(lǐng)略中國恢宏的石窟藝術(shù)。
這枚銀幣設(shè)計采用了去邊處理,一方面為了以更大幅面和更寬視野來展現(xiàn)主題圖案,另一方面則是結(jié)合了題材內(nèi)蘊,以“無邊”來體現(xiàn)釋迦的無邊愿力和無量功德。無邊的幣面也令巖壁的兩端產(chǎn)生一種視覺的延伸感,使得這龕全長31米的巨大臥像有了依托空間,即使是在方寸間仍然顯出造像的“大”和“寬”。這枚銀幣重達1公斤,大規(guī)格的幅面,厚實的幣壁,也從另一方面突出了釋迦佛祖的份量。
釋迦涅槃臥像作半身處理,“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東方”的身位,側(cè)身橫臥于石崖,雙腳隱入巖際,雖為半身,但有全身之妙,給人以“筆斷意連”的意境,極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幣面運用精細的噴砂與反噴砂工藝相結(jié)合,精妙地還原了大足寶頂山的這龕釋迦涅槃造像。釋迦主尊宏大,法相圓滿,雖為臥狀,但不改軒昂之貌,“臉如滿月”、“鼻高圓直而孔不現(xiàn)”,雙目垂閉,禪思入定,顯得智慧廣大,氣度非凡。經(jīng)過噴砂處理后的視覺效果和巖面所給人的觀感十分接近,這尊千年的造像鐫刻著悠長歲月的痕跡,平添了幾分古韻遺風,讓畫面中的造像更趨于真實。“涅槃”在佛教中是煩惱的寂滅,是佛修的止境,故作品中釋迦涅槃時沒有悲涼、沒有沉哀,侍者的恭順和弟子的肅立為整個畫面營造了一個平靜、安然的意境,烘托出佛祖涅槃的神圣氣氛。
“釋迦涅槃圖”是大足寶頂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雖然把它“搬”到了貴金屬的舞臺,但依然保留著其特有的氣勢和意境,這顯然是金幣設(shè)計師的成功之處。在這個畫面中,設(shè)計師上端留空延伸了視覺空間,下端噴砂作底描繪著曲折蜿蜒的“九曲黃河”,恰到好處地襯托出這龕造像雄偉。而主景圖案中厚實的巖壁和龐大的釋迦主尊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既表現(xiàn)出大足山巖的鐘靈毓秀,又突出了釋迦的博大胸懷和雄偉氣魄,讓人領(lǐng)略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境界。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zhí)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得到永恒的喜樂”正是佛修“涅槃”的最高境界,畫面中釋迦造像安詳恬淡的神態(tài)恰恰就是對“涅槃”的實體詮釋,這是煩惱的寂滅,但并非生命的熄滅。如今,釋迦牟尼已涅槃重生,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智慧、悲心與功德永世長存。“釋迦涅槃”銀幣傳承的不僅是一種佛教文化,它還傳遞著釋迦佛祖的涅槃精神和偉大宏愿,寄愿天下蕓蕓眾生皆可脫離苦海,得到喜樂。(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