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恒久傳承的精神。而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的完美體現,如今早已家喻戶曉、傳為佳話了。
我國近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就曾以愚公移山的故事為主題,創作過一幅《愚公移山》,該作品自問世起就聞名遐邇,蜚聲中外。眾所周知,徐悲鴻具有極高的繪畫造詣,他的作品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典范,備受人們贊賞和推崇。2015年是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這位丹青巨匠,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3月12日發行了一套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徐悲鴻)金銀紀念幣,該套紀念幣共4枚,其中金幣2枚,銀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在這四枚紀念幣中,我最喜歡正是那枚以徐悲鴻先生創作的《愚公移山》國畫為紀念幣主體圖案的5盎司長方形銀幣,它完美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實現夢想而勤勞奮斗、不畏困難的民族精神。
這枚5盎司銀幣的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是“愚公移山”圖,配以楓葉裝飾紋樣的組合設計,并刊“悲鴻”字樣及面額。
銀幣的背面圖案,僅僅用幾個畫面人物,就勾勒出中國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形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位挖山者,由于使用了彩色工藝,因此他們的形象顯得格外突出。他們自左至右橫向地站在山坡上,赤裸著身體,高舉鐵耙,挖掘不止。其中靠左邊那位青年男子呈半蹲狀,全身的肌肉突兀,青筋暴起,正要把手中的鐵耙向山石砸下;在他右邊的那位男子也許是他的哥哥,年紀稍長,身材略胖,穿著一條白色長褲,滿臉的胡渣,也正在高舉鐵耙,似乎正積聚著渾身的力量準備奮力鑿下。第三位青年男子,一頭黑發,手腳粗壯,此時正弓背彎腰,正要將嵌入堅硬石壁中的鐵耙拔起。三人形態各異,動作卻刻畫得生動逼真,將開山的整個過程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整個圖案除了前面三位男子采用了彩色工藝加以描繪外,身后的一群男女老幼則用銀幣做舊工藝將他們忙碌的場景表現出來。其中有一位正與婦女談話的耄耋老人,想必他就是愚公,設計師將他很低調地呈現在幣面中,也許隱含著一種深意吧。
觀賞至此,我不禁想起了愚公所說的那段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此時,我已被愚公的精神所深深震撼和打動。
鑒賞這枚紀念幣讓我感悟到,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既要保持和傳承愚公的大無畏精神,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地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整個民族的凝聚力,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供稿:昆山金銀珠寶行)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