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者掾也,掾者官也!弊瓡诠徘厥蓟蕰r期是一種官書,只用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后秦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命宰相李斯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書“小篆”, 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篆書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定于2018年6月28日發行了中國書法藝術(篆書)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4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8克金幣正面圖案為金文“中國”字樣襯以青銅器裝飾紋樣,并刊國名、年號!敖鹞摹睂俅笞到y,又稱鐘鼎文,即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記錄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從幣面“中國”兩字可看出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早期的甲骨文相比,已脫去板滯,在彎筆變化中表現出雄渾典麗之風格。深凹的“中國”金文與淺凸的青銅器裝飾紋樣相互映襯,更加凸顯出金文的古樸凝重,遒勁雄美。
相比正面圖案的秀雋遒麗,背面圖案則顯得拙樸粗糲,尤其是那晦澀難懂的甲骨文,讓人第一眼接觸就感受到一股源自遠古的畫風。甲骨文為中國最早之書跡,是商朝文化的產物,它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對后世篆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學大家郭沫若在《殷契粹編》的序言中贊嘆道:“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
金幣前景的角狀尖塊乍一看像一葉風帆,實則是商代的卜骨刻辭,這是一塊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的牛骨刻辭,上面有刻文:“(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協田耦耕是商周時期的耕作方式,即商王命令眾人進行集體耕作活動的政令記載。骨面上深雕的大篆文剛勁有力,入骨三分,粗放爽利,雖然沒有正面圖案中金文的圓潤俊逸,但是生澀中挾帶著一股原始韻味,在甲骨肌理的映襯下,于拙樸中透露出神秘之美。卜骨邊緣粗糙突兀,骨面裂紋交錯,寫滿了歲月滄桑,銘刻著歷史印記,透過斑駁參錯的甲骨,我們似乎能看到殷商那段“其耕澤澤,千耦其耘”農耕歲月。
為了更直觀地表現甲骨文的形神意韻,設計師特意選了“協田”兩字作為拓本放大,清晰地展現了篆書初期的輪廓結構和字形特點。在當時手工業并不發達的背景下,要在堅硬的甲骨上雕刻文字絕非易事,那生澀的線條與尖銳的棱角就已反映出古人當時所耗費的氣力。慶幸的是,恰恰是先人們的苦功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埋藏了3000多年的甲骨讓我們撥開了歷史長河中的層層迷霧,管窺了殷商時期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同時又見證著中國文字的演化和變革過程。
幣面上稚拙樸實的字體與斑駁粗糲的甲骨相襯,似乎讓人嗅到了一股源自遠古時期的質樸氣息。而右上方“中國書法藝術”的篆體印章則把遠古與現代串連起來,將文化、歷史、與藝術揉合成一個多彩窗口,淋漓盡致地展示著中國文化、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供稿:海南國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