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年8月8日發行了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金幣2枚,銀幣3枚,希望以發行國家法定貨幣的方式傳承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這套幣中的1/4盎司金幣和1盎司銀幣的圖案分別為“人面龍紋盉”、“龍紋觥”,這兩件青銅器上均鐫刻了我們現代人較為熟悉的龍紋,這些華麗的紋飾也見證著我國源遠流長的龍文化。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與龍有著血肉相連的情感,龍對于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是一種民族的精神象征。在古代漢族歷史中,龍被視為神靈瑞獸,長期受到古人的頂禮膜拜,龍的各種形象也以雕塑、鑄刻等藝術形式大量地出現于青銅器上,其中的龍紋是在青銅器上流行時間最長的裝飾紋樣之一,也是龍文化較早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也是古代先民與龍之間的淵源的一個重要印記。盡管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龍的萌芽,但龍的真正形象卻出現在青銅時代,因此青銅器上的龍紋飾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龍文化在中華大地的演變和發展。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1/4盎司紀念金幣背面圖案
1/4盎司金幣背面圖案為人面龍紋盉,在器體有著繁縟而多變的夔龍紋。夔龍紋是商代最常見的紋飾,也代表著當時龍形象在商代的長足發展。人面龍紋盉鑄造于商代晚期,而商代受“天命觀”的宗教文化影響,從君王到百姓無不“尊神重鬼”,祭祀卜問是當時殷商貴族的重要政事。古籍《儀禮·玉藻》中說:“龍卷以祭。”龍作為古人幻想中的神物,自然也成為了殷人卜問的對象之一。人面龍紋盉上鑄刻的龍紋是古拙、神秘、威嚴的,這是因為先民意識里充滿著對龍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所以在造型和裝飾紋樣上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崇神思想。龍紋的器身配合人面,形成了一種在我們看來十分另類的風格,但在商代這種“另類”是因神而造的,本質上是為了“娛神”。
商代可以說是中國青銅器龍紋發展史上的奠基時代,龍紋的變化使龍的形象變得有了靈氣和色彩。商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水平相對低下,表面只是裝飾簡單粗獷的幾何紋,還沒有能力在青銅器上鑄刻像龍紋這樣結構復雜的紋飾,但在商人的觀念中已經有了鐫刻龍紋的意識。到了商中期,在極個別的青銅器上才開始出現用粗線條勾繪的結構簡單、形體抽象的類似龍的紋飾。隨著紋飾制作技術的發展進步,到商晚期龍的形象越來越具體,龍紋大量地裝飾于青銅器上,使這種神靈瑞獸與神器最終融為一體。《說文》載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龍紋圖案基本取傳說中龍的形象,并以卷曲的形狀為主。
幣面上人面龍紋盉所呈現出的龍紋已具備龍的張揚之態,卷曲的形態如盤龍,體軀向身側面延伸,在精細的雕刻中立體感很強,顯出藝術的張力。更為巧妙的是,在人面之上還鑄有兩個龍角,角上以龍紋裝飾烘托,既顯出了該器物的獨特構思,又賦予了龍的意象,很好地把龍的神秘、威嚴表達出來,十分符合商代當時的藝術追求。
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1盎司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1盎司銀幣中的“龍紋觥”同樣鑄造于商代晚期,此器物呈龍形,前端龍首昂起,后端寬闊平齊。龍首雙目凸起,兩角上指,張口露齒,形象猙獰,基本把龍所包括的精氣神展現了出來。龍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龍”在商代形成的一個突出標志是龍開始有了角。商代對角的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犧牲必須有角,而且依場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狀也有不同。商人給本來無角的龍加上各種角,是因為他們認為角有神性,有了角,龍就更有了溝通天地的神性了。同時,商人還用相同的手法,把象、虎、豬、鱷等動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龍的身上,從而使龍的形象更為神奇。從幣面的龍紋觥器體可以看到,在龍體表面除了有比人面龍紋盉更為細膩飄逸的龍紋外,其間還點綴著魚狀動物和虺,腹側甚至還有一組形似揚子鱷的鼉紋,使龍的形象看起來更加威武、神秘。
神靈瑞獸的龍和神秘尊貴的青銅器,兩者交融在一起是天作之合,在商代很自然地成為了一種溝通天地的禮器,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在這兩枚鑄有龍紋的金銀幣中,讓我們品賞到了商代青銅藝術的燦爛,也窺探到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內蘊。(供稿:西藏銀橋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