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紈教子封誥命——紅樓夢一組銀幣鑒賞 |
《紅樓夢》寫了許多美人美事,但最后又將美毀滅展示給讀者,是典型的悲情之作。然而倒有一位例外:李紈在賈府沒落衰敗之時,還能過著“鐘鳴櫳翠寺,雞唱稻香村”的生活,之后終于又母因子貴,揚眉吐氣,封了誥命夫人。相比其他紅樓裙釵的“家散人亡各奔騰”的結局,實則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之人。 李紈在十二釵中位列第十一。是賈政與王夫人之長子賈珠的遺孀,賈家第五代嫡系孫子賈蘭的生母。 李紈在青春喪偶之后,雖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唯知侍親養(yǎng)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鑿誦讀而已”,其一生的終極理想便是成就兒子,教子成才、高登爵祿。通過她多年的“結廬在人境”的恬淡清幽,韜光養(yǎng)晦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0年發(fā)行的《紅樓夢》彩色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一枚,1盎司銀幣背面為李紈教子圖。該幣在反噴砂工藝的光潔鏡面映襯下,淺雕彩印出李紈手侍書卷端坐桌旁,一襲水藍罩裙下系著霞紅凌軟裙,墨藍色的羅帶散垂衣間;鬢云高聳,盡顯光潔額頭,面頰全無一絲劉海、散發(fā),潔凈、素雅而端莊,體現(xiàn)出她的端方純良、簡衣素顏之品性;扶膝而立的兒子賈蘭,還似步履蹣跚的小兒,頭上一轉的齊額短發(fā),至頭頂一束胎發(fā)攢著一顆核桃大的絳絨簪纓,顫巍巍立于發(fā)上,仰著桃瓣似地粉嫩臉兒,專注地朝向母親,可見其聽話、乖巧之態(tài);母子相向,氤氳著深深母子情。 該幣背景中,運用精細淺雕,體現(xiàn)古色古香的案幾上,放一只美女聳肩瓶,但見瓶中插著一枝紅梅,彩印的花蕊盡顯胭脂之色,色澤艷麗、俊俏,好似透著“欺蘭蕙”的清香;這是李紈在“竹籬茅舍自甘心”的生活狀態(tài)中,所能夠保有的一絲閑情雅趣;一盆墨綠盆栽、一幅松鶴圖、大紅抱柱,盡顯侯門公府的雕梁畫棟的富麗、又顯示出簪纓翰墨之家的氛圍;本色鏡面采用反噴砂工藝,鑄造出明暗兩色光澤,看似一道陽光照進房內,烘托了溫暖、靜謐之氣,巧妙地沖淡了幣面上母子相依為命的孤苦凄清。 李紈“竹籬茅舍自甘心”的生活狀態(tài)遮蔽了她許多天然的品性。其實李紈絕非庸碌之人,相反她頗具詩詞修養(yǎng)又兼理智公允而成為詩評專家,她有很高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從多種角度、多種風格去評價詩詞創(chuàng)作,并作出公平有說服力的裁斷。正如寶玉所說:“稻香老農雖不善作卻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評閱優(yōu)劣,我們都服的”。李紈的處世之才,可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謙和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