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艱辛向西游,大乘佛法誠意求。
普濟東土蕓蕓眾,無量功德萬古流。
玄奘法師,唐朝僧人,他歷盡艱辛西行印度,學習探究佛法,并取得大量珍貴的佛經、佛像、舍利子等帶回國內,促進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巔峰。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為重塑古印度歷史、傳承佛教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玄奘留給世人的不僅是有形的經卷、典籍,更傳承了一種不畏生死、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精神和信仰,值得每一個人去尊敬和紀念。
在1996年發行的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2組)中,金幣的背面圖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身影,雖然只鑄刻了“取經圖”三字,但立刻喚醒了人們對歷史教科書中玄奘畫像的記憶。幣面背景圖案為行進在沙丘上的駝隊,沙漠是西行的必經之地,更加證實了這是玄奘無疑。
玄奘立志取經,先是上表請行,但朝廷不許。公元629年的一天,他偷偷的離開長安,越過關隘,進入沙漠,歷經艱難險阻,最終到達印度。學成之后,玄奘于公元645年回到中國,跟當初離開時的場景截然相反,他受到皇帝和百姓的熱烈歡迎,但玄奘沒有因此居功自傲,而是潛心翻譯佛經,著書立說,形成《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西域、印度等地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功德無量,流芳千古。幣面上的玄奘,穿著布衣草鞋,身背經篋,一手拿著浮塵,一手拿著念珠,風塵仆仆地行走在沙漠中,經篋上方懸掛一盞油燈,為他照亮夜路。玄奘沿著絲綢之路,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念,一路西行。
玄奘即小說《西游記》中的核心人物唐僧,他不懼山高路險,不怕妖魔鬼怪,不慕金錢美色,堅忍不拔,勇往直前,取得大乘佛法真經后,徑返東土,是個有始有終、可愛可敬的得道高僧。2004年、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金銀幣第2組和第3組中,均鑄刻了唐僧的形象,他頭戴毗盧帽、身穿紅色袈裟,光鮮照人,儀表堂堂。小說第十二回寫到:“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于左右。”這身裝束確實與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1/4盎司金幣、5盎司金幣上的地藏王菩薩十分相似,據此很多戲曲、影視劇、連環畫等皆按照這一描述塑造唐僧形象。然而小說第九十八回又寫到:“次早,唐僧換了衣服,披上錦襕袈裟,戴了毗盧帽,手持錫杖,登堂拜辭(金頂)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藍縷,今日鮮明,觀此相真佛子也。’”由此可見,唐僧平時衣衫襤褸,才是走遠路、受磨難的真實狀態,不過人們心中已經固定了唐僧穿紅色袈裟、戴毗盧帽,衣著鮮明的形象,《西游記》金銀幣便順應了人們的審美要求,因而面世之后,得到了普遍認可。
唐僧雖然是金蟬子轉世,但到了人間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肉眼凡胎”。在“悟空拜師”金幣上,他有初收徒弟時的喜悅;在“三打白骨精”金幣上,他有管教徒弟時的痛心;“取得真經”銀幣上,他有禮佛參拜時的虔誠,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的變化都是唐僧佛性和人性的雙重流露。“比丘國降妖”金幣上的唐僧是由孫悟空變化的,外貌上分毫不差,他集合了唐僧的凜然正氣和孫悟空的勇武果敢,方是救苦救難、懲惡揚善的真佛子。
真實的歷史也好,虛構的小說也罷,玄奘(唐僧)以西行求學的壯舉、弘揚佛法的功績而永載史冊,也以高尚的品德、無畏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感染了世人:只要心中有理想,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希望,懷著一顆仁德之心,堅定不移地去追求、去奮斗,終有一日會實現。(供稿:濟寧華鑫發展有限公司 作者:靈犀一葉)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