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月明中秋(下) |
發(fā)布日期:06-06-19 16:0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月明中秋(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銅章世界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
銅章藝術(shù)之大成就像是一曲凝固的音樂,他與其他藝術(shù)品一樣,表述的是藝術(shù)家呼之欲出的心靈,是情感的釋放與寄托,是光、色、心靈的交響曲。感悟藝術(shù),即感悟生命。云影當空,舉杯邀月,對影三人,此時的我欣喜地把玩兒著剛剛收獲的中秋銅章,微醺然欣賞其韻逸高標的美艷。
中秋銅章精妙之處貴在意境雋永,看似等閑之筆,卻有神來之底蘊,所謂韻味深遠,雕工老道,樸實直白的畫面闡述的是一年更始,千古不變的美好意愿。而隨著畫中嬋娟和月中嬋娟兩條平行而去的視線交會處,連帶的遐想可以是千人千象。這其中的藝術(shù)語言一是明白曉暢,婦孺可解;二是深沉含蓄,余味無窮。工藝大師量材就質(zhì),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結(jié)合鏤空、浮雕等技法,精心雕琢一幅高天穹宇的中秋之夜。作品正面近景中一輪皓月高掛天穹,浮云繚繞,月之魂魄——飛天嫦娥,神情專注如出水芙蓉,身披月華,裙裾飄逸,倩影婆娑,清秀婀娜,仰視象一朵亭亭玉立的蓮花,此時的心緒被其撩撥地有些心猿意馬,渺渺間仿佛會意到一聲婉轉(zhuǎn)悠揚的簫聲,漂浮在雖寒未盡的漫漫秋夜,散落在青山、綠水、古木之間。作品注重運用琢玉的鏤空技法,將滿月、云朵、美艷雕琢的分外妖嬈,可謂虛實呼應(yīng),繁簡從容,構(gòu)思巧妙,栩栩如生;視線散漫開去,眼隨手轉(zhuǎn)視線不覺中移轉(zhuǎn)到背面,幾枝牡丹斜依倦擁在窗櫳簾下,軒外月光如水,床前花影婆娑,畫面外,玉人依頤,氣息如蘭,正品味著鶯歌燕舞時的幾分浪漫,和鶯歌燕舞后的幾分傷感與孤影自憐。輕拂章面,中秋之意境已被這云破月來花弄影烘托出濃濃的詩情畫意,進而更為章中趣平添了幾許浪漫和風(fēng)塵。畫面上看不到月華東升一直到斜月西沉,但美人俯仰間的剎那,藝術(shù)直覺中那柔情的月光好似真的在無限空濛的宇宙中流走,飛動,“如流霜,如薄霧,似飛霰,似寒水,濾盡塵囂,浸徹廣宇”。靜夜思中感覺到全章彌漫和流動著的,是銀色的月光、淡淡的憂思和靜靜的天地一色。
中秋佳節(jié)章章隨意轉(zhuǎn),畫面中充徹著對于青春、愛情、人生奧秘和大自然美景如醉如癡的陶醉和熱烈追求,對于宇宙永恒和人類精神之美的領(lǐng)悟,既是代言民生尋求太平盛世和諧生活的折光,也是在神奇的永恒面前,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下,為仁者達人尋找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神秘?zé)o聲的境界!
身置仙境,恍若隔世,忍不住沉醉,在畫境中沉醉,在美景中迷蒙。此時此景浪漫來得又有點感傷,恍如身如在蘇杭園林中賞月,伴著小橋流水,月色別樣迷人?丛孪铝缜酂,如綠霧,溶溶月,淡淡月,春色無邊,讓人流連;作品具有中國仕女人物畫的特點,寫實之外,更具意境,它就象一首詩,一首繾綣的詩,定格在傳統(tǒng)意識里的人文景致,將理想中的美滿平和與現(xiàn)實中的時空大交融,昭示著一個千古不變的義理——“桃花源里”,“天上人間”!霸孪骆隙稹钡难b飾性圖案,其設(shè)計之精良,構(gòu)圖之美妙,雕刻花紋之靈細,使人感官上獲得藝術(shù)享受的同時,既充分體現(xiàn)了銅章工藝制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此情此景,美妙的遐想幻化成美好的圖案,把玩銅章,品嘗月圓之餅,一為物質(zhì)一為精神;心無旁騖,氣隱神閑,可謂章中“味”,餅中香。月里嫦娥若動問,舉頭望明月,此章章中章。
古人云:“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鑒賞者面對著千古如一的皓月,心馳穿行于紅墻綠瓦的雉樓小巷危堞,心目中翻卷起的是一頁頁花好月圓的的遐思奇想之風(fēng)云畫卷,情難自已的是數(shù)千年往事心頭。此時此刻心程中驟起波瀾,靈光四濺,于是我看到了佳人在浩瀚的銀河中暢游,星宿海中長空和星光悠悠相連,海天一色;看到了遠處白云和近處“嬋娟”相映成趣。在如此美好的景色中,于是,勾起了為官為祿者厭倦官場仕途生涯、游子商旅懷念家鄉(xiāng)的思歸之情。坐看云移月影動,不覺魂夢入月空。這時明月當空,銀光四射,思鄉(xiāng)懷舊之情欲抑不能,在感情的波濤中翻滾,“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清人《龍性堂詩話初集》有言:“詩有為而作,自有所指,然不可拘于所指,要使人臨文而思,掩卷而嘆,恍然相遇于語言文字之外,是為善作!睋Q之于借用對此章之描繪,雖有掠美之嫌,但畢其功于一役,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中秋賞月正是人生最美時刻,也正是由猴子變成人前無以明其快和無法享受到的祥和和歡愉。 世界萬物,有動有靜,變化不盡。動和靜,這是物質(zhì)運動的存在方式和表現(xiàn)形態(tài)。人的意識反映世界的動與靜,藝術(shù)表現(xiàn)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靜的客體,有時主體會感受為動的;動的客體,有時卻又感受為靜的。文學(xué)藝術(shù)表現(xiàn)出對動靜的這種感受和體驗,可以使作品意趣橫生,其味無窮。靜的藝術(shù),就譬如銅章藝術(shù),所用的物質(zhì)手段是靜止不動的。然而,高手過招高明之處,卻能暗示出對象的動態(tài),給人以動感。靜物寫生之畫中花,靜止不動,但因為雕鏤出包孕著變化的瞬間,從瞬間靜止的姿態(tài),可以想象得出花枝顫動搖曳時的嬌柔百態(tài)。比起其他藝術(shù)來,銅章雕刻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象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感和藝術(shù)張力,寫景狀物,動中見靜,靜中見動,動靜交錯,變化無窮。這其中“中秋銅章”就是近年來發(fā)行的民俗系列中較好體現(xiàn)個中精髓的好章。
“中秋銅章”的發(fā)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民俗系列注入了一池清水,今年以來民俗文化好章迭出,繼南京造幣廠鐘馗銅章一炮走紅,民俗系列如同一錘定音,上幣廠再“火上添薪”,銅章中又喜得中秋嘉瑞;敷衍連篇,翹盼傳統(tǒng)佳節(jié)系列清明、端午不日或可聯(lián)翩而至。經(jīng)雨春筍,再沐春風(fēng)。但愿銅章藝術(shù)世界從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隨著近日人大立法就中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立法“甚囂塵上”,國人將有幸于上代人,忙里得閑再得假期。傳統(tǒng)佳節(jié)齊聚首,聯(lián)袂而來的三節(jié)和春節(jié),將未來的璀璨生活裝點得更加瑰麗。有韻律的生活猶如美妙的音符,在抑揚頓挫的旋律中,去完美人們生活中追求個性自我的起承轉(zhuǎn)接。
黃沙吹盡 作于京西一番風(fēng)雨草舍 完稿于丙戌年五月二十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jīng)被作者于2006-6-19 16:07:44編輯過][/color][/align] |
上一篇:[原創(chuàng)]月明中秋(中) |
下一篇:饒有趣味的“章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