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黃金故事” |
如果有一種金屬元素對人類的誘惑與折磨能延續幾千年,挑起戰爭與征服,催生帝國與貨幣,夷平高山與森林,那它一定是化學符號為Au的金。Au的名稱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歐若拉(Aurora)。如同這個贊美意味濃厚的名稱,黃金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直是受到狂熱吹捧的稀有金屬,一直被視為華貴的象征。關于 黃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月號講述了這些故事。 世界人均黃金12克 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巖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硫化物的礦脈同時出現。這稱為脈狀礦床金或巖脈金。天然金也會以葉片、粒狀或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巖石中侵蝕出來,最后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沖積金。沖積金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更豐富的金,因為在巖石中的金與鄰近礦物氧化后,再流入河流,借助流水作用形成金塊。天然金通常含有8%~10%的銀,銀含量超過20%的稱為銀金。銀含量越高,顏色就越白,重量也越輕。金的密度相當高,1立方米的金重量為19300公斤,而1立方米的鉛重量為11340公斤。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公布的數據,人類歷史上4000年開采的黃金總量約為16.1萬噸,勉強填滿兩個符合奧運標準的游泳池(50×21×1.8米),其中半數以上是在過去50年中挖出來的。現在全世界可供交易的黃金大概有7萬噸(實際流通量約為2.5萬噸),如果用全世界60億人來衡量,人均只有12克,黃金的稀缺性顯而易見。而且開采黃金變得越來越困難,目前無論是南非160公里長的金脈,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櫻桃般大小的金塊,都幾乎被挖光了,剩下的黃金都是埋在偏遠角落里的殘跡。 中國成最大黃金生產國 黃金價高是因為數量稀少。在地球地殼中,只有十億分之三是金;海水中也含有金,但濃度極低,其十億分率只有0.1~0.2。很多人自稱能夠從海水中取得黃金,但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真正實現。到了21世紀的今天,人們仍然沒有辦法從海水里提取出黃金。 從1880年起,南非一直是世界黃金供應的主要來源。1970年,南非的黃金產量占世界供應的79%,約有1000噸,但到了2007年只有272噸。中國在2007年生產了276噸黃金,取代南非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者。其他主要的黃金生產國還有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及秘魯。 食用黃金有益還是奪命 人類食用黃金有久遠的歷史。在中世紀的歐洲,黃金以薄片或粉末的形式被加在食物及飲品中,供貴族享用。黃金被認為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東西,雖然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我國一些戲劇以及民間傳說中,廣泛流傳著“吞金自盡”的說法,但根據現代醫學研究,純金并沒有毒,吞入純金物件并不會引起中毒死亡。古代文獻里記載的一些因喝了少量金箔酒斃命的案例,可能是由于當時冶煉技術有限,金制品純度不高,含有其他有毒雜質,或者有人事先在金箔上涂了毒物所致。如果說某人吞入金制品后死亡,原因可能是金制品通過機械性刺激等,導致消化道破裂、出血等并發癥所致。 目前在一些醫藥書中有“金中毒”一詞。“金中毒”是醫學上的一種習慣稱謂,是指由含金的鹽類化合物引起的中毒。例如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含金藥物金諾芬、硫代葡萄糖金、硫代蘋果酸金鈉等,以及電鍍工人使用的氰化鉀金等引起的藥物中毒,都歸入“金中毒”。這些“金鹽”與我們平時見到的金飾品并無關系。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昂貴的糖果、飲品中加有可食用的黃金。格但斯克金箔酒(Goldwasser),德文意為“黃金水”,是一種在波蘭及德國生產的傳統草藥利口酒,里面含有金葉片。有些昂貴的雞尾酒里也有金葉片。處于金屬狀態下的黃金不管以什么方式被食用,都不會在人體內引起化學反應,也不會有任何味道或營養價值,而且會原封不動地離開人體。純金有著好看的金屬光澤,在自然界中見不到純金,而金屬雜質(比如銅和銀)賦予金各種顏色,從淡黃色到黃紅色不等。金是金屬中延展性最好的,1克金可以打成1平方米的薄片。 掘金把火山變成礦坑 在金價上漲以及美國、南非和澳大利亞礦藏耗竭的推波助瀾下,世界各大采礦巨頭極盡所能搜尋黃金。美國的礦業巨擘紐蒙特公司目前經營的露天開采金礦場遍及五大洲,為貧困地區提供了工作機會,因破壞生態、強迫村民搬遷等備受指責。 娜皮亞在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長大,聽過山區雨林下埋了大量黃金的故事。她一直以為這些故事只是故事,直到紐蒙特采礦公司在離她家12公里的休眠火山附近發現了金礦。隨后,紐蒙特公司開始在這里建造礦場,當時24歲的娜皮亞應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