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發(fā)行畫家系列之畢加索紀念銀幣 |
發(fā)布日期:10-09-17 08:08:47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 |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長期在法國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他是當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jù)統(tǒng)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畢加索享年93歲,他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早期畫近似表現(xiàn)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tǒng)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shù)氐男滤囆g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zhàn)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tài)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xiàn)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xiàn)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tài)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于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并非首創(chuàng)于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xiàn)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后期畫注目于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于超現(xiàn)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zhèn)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夸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xiàn)了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