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銀幣流入福建考 |
發布日期:08-11-24 08:53:55 作者:陳阿泉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新聞點擊: |
西班牙王冠和王徽,從1732年發行至1772年止,經歷了波旁王朝的三個國王,即卡洛斯(查理)三世、費迪南六世、菲力蒲五世。而這種銀幣在西班牙殖民檔案中記載,每年至少有50萬比索流入福建,而西班牙國王的敕令干脆說中國商船從菲律賓“帶去了所有銀幣”?梢,大量的西屬美洲銀幣流入中國終究是一個事實。 。保罚罚蹦暌院,西班牙又改鑄以國王頭像為版面的“人像雙柱”銀幣,這種銀幣同樣是在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發行。正面分別是卡洛斯(查理)三世、四世、費迪南七世三位國王頭像雙柱本洋銀幣。背面為著名的雙柱$卷軸和王冠王徽。根據西班牙人德·康蒙估計,從1565年到1821年的256年間,約有千億西屬美洲銀幣運到馬尼拉,其中有一半流入閩、粵、浙等地。其輸入的銀元等于中國白銀總量的六分之一,緩解了中國一度出現的銀荒。由于大量外銀流入,致使閩南一帶一度出現不用銅錢,而完全用銀的現象。 閩南、菲律賓、拉美大帆船的貿易作用,除帶來經濟上的繁榮及航海業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西屬美洲銀幣的輸入與海外貿易休戚相關。明末清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作為抗清基地,迫使清政府于順治、康熙年間屢次頒布禁海令、遷界令,規定寸板不得下海,沿海居民一律內遷截界30里,完全斷絕了海上貿易和對外交通,企圖困死鄭氏反清武裝力量。由于清政府自動放棄了海上貿易控制權,也使鄭成功輕而易舉地壟斷了東西洋貿易。然而遷界運動卻使清王朝付出了廢棄數萬頃良田的巨大代價,月港即遭衰落,“以致賦稅日缺,國用不足”?滴醵辏ǎ保叮福衬辏,清統一臺灣后,海禁放松。1864年清廷在廈門正式設立海關,廈門港深條件優越,取代月港而興起。雖然港口更迭,但廈門港與月港同處九龍江出?诘拈}南地區,閩南大量的土特產仍經廈門運出海外貿易,商品經濟繼續發展,外來貨幣仍流通福建內陸廣大腹地。此后,隨著鴉片輸入,外侮日亟,作為貿易盈差的白銀又大批外流,這是后話。 縱觀歷代外貿以和平互惠的方式獲取了大量外來銀幣,不僅充實了國庫,也刺激了國內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貿易推動了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同時也傳播了民族文明。海外貿易對中菲、中西、中拉等國家和地區產生深刻影響無疑是空前輝煌的壯舉。而清政府的禁海令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并且隔斷了與外界的聯系,以致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 注釋:①賴俊哲、江偉年、張東山《試論16世紀后福建的對外貿易與外國 |
上一篇:2009年錢幣發行熱門話題--國際天文學年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