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流入我國的番銀 |
發布日期:09-12-06 08:52:2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陳曉友 |
荷蘭銀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最早流入我國的世界貿易結算貨幣之一。17世紀至18世紀荷蘭曾是霸權海上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17世紀初荷蘭為了貿易擴張曾多次染指我國臺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入侵者雖經東南沿海明軍驅趕,但荷人仍騷擾不斷。1622年明天啟二年,荷蘭殖民者乘明廷對內鎮壓白蓮教起義、對外同北方后金作戰、東南沿海防御相對松懈之機乘勢侵占澎湖列島,1624年荷軍竟一舉攻占臺灣島并以此為經營東西方貿易的據點。荷人此舉扼制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要道,使我國東南沿海外銷瓷器、茶葉、絲綢等途徑臺灣海峽遭盤剝。因此中國商品外銷換回大量番銀中荷蘭銀幣占很大比例。1661年南明鄭成功兵發臺灣,次年荷蘭殖民者投降并被驅逐,但其時設在南亞的世界最大貿易商——荷蘭東印度公司鑄幣仍然通過中外貿易頻頻流入我國。 這一枚是1855年面值2.5盾機制銀幣,幣徑3.7厘米,凈重25克,幣面圖為荷蘭王威廉三世(1849年至1890年在位),幣緣環寫荷文,幣背上銘制幣日期,接下為一碩大王冠,王冠下為荷蘭王室盾徽,盾徽中獅子戴王冠右手執劍,左手抓一束似為箭矢之類物。其時威廉三世同時也是盧森堡大公,有趣的是1867年他企圖將盧森堡大公國賣給法國,后經普魯士干涉沒成交,由此可見此君在位時政績平庸。 荷蘭銀幣作為中國海上貿易支付銀在早期流動是進多出少,這是由于當時中國邊民長期以來固有自產自銷觀念對外國貨物需求很少緣故。19世紀中葉由于英法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崛起,荷蘭王國同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主義者一樣海上揚威風光不在,荷蘭幣逐漸被英法等國外銀幣擠占,現遺存于國內的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番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