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 虞富強
在銅錢行用過程中,通常可以看到鉛錢相伴的身影。鉛錢本身價值低廉,依附銅錢并行,有時也起到銅錢補充不足的作用,這些往往也導致錢法敗壞,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但鉛錢這一特殊品種,卻在璀璨浩瀚的中國錢幣文化中扮演著極其獨特的作用。
鉛本是配鑄青銅的輔助原料,就拿銅錢舉例,一般銅占六成,鉛占三成,錫占一成,各朝各代的青銅配方大同小異,黃銅鑄幣除外。然鉛質地軟,易磨損,熔點低,易于私熔私鑄。歷史上的鉛質鑄幣,也和其他鑄幣一樣分為官鑄和私鑄。最早官鑄鉛錢根據史料記載為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鑄造的鉛開元通寶,其實不然,根據近年來在安徽出土梁朝舊錢中,有郭(天監五銖)無郭(公式女錢)鉛質五銖均有遺存,或為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最早的官鑄鉛錢,可彌補史乘之缺。然唐末五代時期,戰爭頻繁,經濟蕭條,物價飛漲造成一系列的通貨膨脹,加上銅金屬資源的稀缺,必然形成以劣制金屬為首的鉛鐵錢問世,用以搜刮百姓,如閩國的鉛開元(見圖)、南漢的乾亨重寶、楚馬殷的開元、乾元重寶以及乾封泉寶等等。可以說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鉛錢的鼎盛時期,而鑄造最多的莫過于南漢劉巖的乾亨重寶鉛錢。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及實物驗證的,無史料記載的北宋鉛錢根據近年來的考古工作的發掘,如在山東、山西、江西及甘肅等地均有批量出土,而且大部分源自于窖藏,混雜在普通的行用錢中,這說明北宋鉛錢與銅錢一樣均為流通貨幣,無論是其錢文、書體、形制、直徑大小均與銅錢一致。這可能是當時北宋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繁榮,錢荒的影響,銅資源的緊缺,迫使北宋政府不得不用鉛質錢彌補銅錢的不足。鉛錢作為統治階級取利手段一直延續到清末咸豐年間,從現存的咸豐錢一文至當百當千,均發現有銅、鐵、鉛三種錢存世。從中,我們可窺之一二。
從鉛的熔點低、來源多及價格低廉的角度來說,鉛是私熔私鑄的理想材料,早在商周時期,就有鉛貝存世,春秋時期也有鉛質方足布的發現及記載,方孔圓錢中最早的鉛質錢要屬戰國晚期齊國的“一化”,后有西漢時期的鉛半兩、鉛五銖,以及舊唐時期的鉛質開元通寶。這些錢大多出土于墓葬,很少見于窖藏,然其制作規整,大小與銅質幣等同,不是民間小作坊可以完成的,應屬地方鑄造專用于陪葬使用,應該是貴族士賈們的私鑄陪葬幣。民間私鑄的鉛錢一般不會用于陪葬,而作為謀取高額的經濟利益混雜在銅錢中行使,這類鉛錢在各個封建王朝時期均有,屬于私鑄幣的一種,薄肉廣穿,文字纖弱,極易磨損,造成市場混亂,錢法敗壞的現象由想而知。
總之,鉛質錢的產生至結束,無不貫穿整個中國古代經濟與貨幣史的發展,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鉛錢的國家之一,鉛錢文化雖不能與青銅鑄幣相媲美,但其產生背景,獨特的鑄造流通時期,以及鉛錢本身的文化內涵,與銅鐵錢及紙幣一樣,共同締造中國古代錢幣獨有的貨幣文化,成為中國貨幣發展史不可或缺的一頁。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