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收購的一部分清代銅錢,大都是乾隆、嘉慶通寶,其中有一品薄薄的小錢(見圖)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枚小錢的錢徑為21毫米,厚0.9毫米,正面為楷書乾隆通寶四字,背面滿文“寶蘇”,錢重1.7克。
這是枚機器壓制方孔銅幣,錢文字口淺薄平夷,錢緣與穿口幾與錢的地張平齊,其形制和明清時用的母錢沙型鑄幣大相徑庭,根據多年集藏經驗便可斷定這應是一枚機制幣。
然而,查古錢幣資料證實,我國機制銅幣產生于十九世紀末期,始于沿海的廣東省,清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為解決制錢缺乏,學習和摹仿近代外國輔幣生產技術,購買機器,經清廷允許,從英國訂購機器設廠,當年四月開爐鑄錢,正面為光緒之寶,背文“庫平一錢”,左右分列滿、漢“廣”字,這是有據可依的我國最早的機制幣,有機制一文方孔幣和當十方孔幣。這枚乾隆通寶機制方孔錢要早于光緒年間機制幣150年。這是不可能的。那么這枚乾隆機制幣究竟是何方神圣?我又翻閱了大量錢幣資料,終于證實這枚小錢的真實來歷,應是清后期光緒或民國時私鑄之物。
清末民初天災兵禍頻仍,錢法混亂,私鑄銅元、銅錢成風。私鑄錢減重、輕薄、錢文錯亂,上起順治、康熙、乾隆,下至道光、同治、光緒,都是私鑄者仿制對象,以謀取暴利。這些小錢、輕薄錢大都混雜在真正的清錢之中,可謂魚龍混雜、濫竽充數。不過由于這種私鑄機制幣不是現在仿鑄,而是清末民初之物,包漿到位,錢文清晰規整,背后滿文“寶蘇”二字中的“寶”字反鑄,形成三個大圓,可謂難得一見。其錢徑較一般私鑄小錢(俗稱毛錢)為大,估計應是早期私鑄機制方孔幣。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文/安徽滁州 張蔭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