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幣比老銀幣稀少:普品和全品價差驚人 |
發布日期:13-10-27 09:18:5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金投網 作者: |
據了解,當下的市場上有很多假幣出現,網上流傳的很多也是假貨。有的唐繼堯金幣確實是用金子材料仿的,雖然有的高仿品仿真程度可以達到八九成,但跟老金幣完全不是一回事。 據了解,有的造假者會到拍賣行買真品,然后用電腦起模、排版。這種贗品對于新買家來說,往往有一定的欺騙性。 目前,市場上老金幣比老銀幣更稀少,要收藏到好東西,眼光、運氣、財力缺一不可。近幾年,不少藏友的收藏重點開始由銀幣轉向金幣。專家表示,收藏金幣在品相要求上的苛刻程度更甚于銀幣,普品和全品價差驚人。 據了解,中國近代的銀幣品類繁多,其中不乏身價不菲的老精稀,而數量更少的金幣更是收藏市場的寵兒。1949年之前發行的金幣應該都屬于老精稀,可以說起步價是5萬元。 近年中國嘉德、北京誠軒等多家拍賣行的拍賣會上屢現唐繼堯的金幣和銀幣,價格成為市場的風向標。如2011年上海泓盛以8.28萬元價格拍出一枚1916年唐繼堯正面像擁護共和紀念拾圓金幣。 在集幣市場中,品相是決定金銀幣、紙幣、郵票價格的重要標準,有藏家甚至認為“品相決定一切”。比如目前一枚普通的“袁大頭”(袁世凱銀幣)價格為600元,如果是全品,價格有可能達到數萬元。 比如普通的龍銀價格大概是1000元,同年份、同版的全品價格高出數十倍到上百倍,去年江南庚子銀元最貴那枚拍出300萬元,普通的也不過2000元。 講究品相是收藏市場跟國際收藏標準靠攏的表現。收藏要講品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寧可買到既好又精的藏品,不買普通品,要知道,收藏有時也講“寧缺毋濫”,集中精力和財力找到最好的那一件。 不過,也有人認為,收藏看的是實力,收藏者也可以采取先有后精的策略,慢慢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