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
壽縣博物館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收藏了數量豐富的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楚金幣藏量位居全國博物館之首,這也是壽縣博物館楚文化收藏的最大亮點。
1986年2月13日,農歷大年初四,壽縣南門外周家油坊周錦好一家卻特別忙碌。不是忙著過年,而是因為家里承包的藕塘太不“爭氣”,長出的藕節又細又小,賣不上價。壽縣鄉下有“大年初四不出門,出門怕惹事”的習俗,所以周家想趁著這機會,叫上本家的幾個親戚,幫忙把藕塘清一下,挖深一些。在周錦好的指揮下,大伙甩開膀子清理著塘底散落的瓦片和淤泥。將近中午時分,一個站在塘中間的人拾起一塊瓦片似的東西,覺得重量和顏色不像瓦片。這時,周錦好也來到塘中間,取過一片用清水洗凈,沉甸甸的“瓦片”在陽光照耀下立刻閃現出金色耀眼的光芒。大家都圍過來,七嘴八舌,有說是老瓦,有說是黃銅,也有說是金子。這下熱鬧了,一聽說是金子,大家便七手八腳,一陣哄搶。消息不脛而走,當天下午,壽縣博物館聽聞此事,感到非同小可,立即向領導和上級部門匯報。縣政府進行部署,開展征集收繳工作。經過幾天努力,共從群眾手中收回完整楚金幣38塊,另外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10055克,全部入藏縣博物館。無獨有偶,僅過兩個月,壽縣南門外東津村閻圩的農民吳長銀,在自家藕塘中挖出了被切鑿過的“郢爰”和無印記金鈑共125塊。
包括上述兩次出土的楚金幣,壽縣歷年出土楚金幣有“郢爰”148塊、“盧金”5塊、“陳爰”2塊、無印金鈑18塊,還有部分零碎散金,共計184塊,總重量近20000克。除了兩塊“郢爰”、1塊“盧金”和1塊無印記金鈑被調入國家博物館和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外,其余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成為壽縣博物館王牌藏品之一。
“郢爰”是楚國貨幣的特有稱謂,又稱印子金,是在扁平金版上壓出特定銘文的陰文印記。郢爰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郢”字為地名,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這是中國最早的黃金鑄幣。使用時切割成小塊,稱量支付。普遍含金量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99%,主要是用于大額支付和賞賜。
因為郢爰的稀有性,除本身作為黃金和貨幣使用外,還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價值。戰國時期,楚國盛產黃金,并被當時的楚國貴族壟斷。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楚,楚王無奈將國都從今天的河南淮陽遷往壽春,即今天的壽縣,度過了最后18年時光,因而壽春成為楚輝遺韻之地,這也是壽縣境內多次出土楚金幣的原因。目前,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數量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