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五銖錢 |
發(fā)布日期:08-12-30 08:54:1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網(wǎng) 作者: |
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nèi)外郭,個別內(nèi)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shù)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nèi)外郭寬窄均勻,規(guī)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制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后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后發(fā)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yè)務由三官署統(tǒng)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準化,規(guī)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chǎn)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fā)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采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后,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jīng)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fā)行三十一年后,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shù)量很多,錢的范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zhàn)爭大致已結束,對內(nèi)則鼓勵生產(chǎn),經(jīng)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于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mào)易也很發(fā)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fā)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拔濉弊纸还P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nèi)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nèi)外郭略高于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qū)別!拔濉弊纸还捎械妮^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