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金古錢的辨識 |
發布日期:08-12-03 08:50:29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自從《中國收藏》刊載愚文《古泉長河中的“鎏金”歲月》后,在讀者中引起不小反響,這是一件好事。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從讀者來信以及后來《中國收藏》刊發的讀者作品中,發現有些錢幣愛好者,至今對“鎏金”錢的辨認,還未能把握準確,這是愚未曾想到的,亦非《鎏金》原文之初衷。我想,有必要撰此薄文,再就表金類古錢的基本辨識,專事談談自己的看法,真切地希望大家能對這類錢幣的收藏引起重視。 表金工藝的劃分 1.鎏(鎦)金工藝:用金子裝飾器物的一種方法。把溶解在水銀里的金子用刷子涂在器物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再用瑪瑙軋光,全部工序一般需要重復三次。 2.蘸金工藝:把物體在已溶解在水銀(汞)或三水(一份濃硝酸和三份濃鹽酸的混合物)中的金液里,蘸一下就拿出來。這是最簡捷的一種表金方法。 3.泥金工藝:把用金屬粉末制成的顏料涂飾在器物的表面。 4.鍍金工藝:用電解或其他化學方法,使金子附著到金屬或別的物體表面上,形成一層薄金。 5.貼金工藝:在器物上貼上金箔。 6.包金工藝:用薄金葉包在金屬器物的外面。 本文所述的表金類古錢,是因鍍金、貼金、包金錢幣的實物極難見到,故多泛指鎏金、蘸金、泥金的工藝。 中國的一些手工藝發展,似乎是一個由盛變衰、由精到粗、由有到無的逐漸演變過程。特別是一些浪費資源、財力、人力、時間的手工工藝(如鎏金工藝),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漸地被一些更省時、省力的工藝(如蘸金工藝)取而代之。 王莽時期不切實際的“錯金”工藝(在器物上用金屬絲鑲嵌出花紋或文字),據說今已失傳。 當然,如今的電動機械工藝,或許已經超越了古代的一些手工制作,有不少古代就已失傳的工藝制作技術,也相繼被發掘和恢復。如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瓷”的燒制成功等。 中國錢幣博物館,也于1993年重鑄了一枚直徑140毫米,厚7.5毫米的“天平天國背圣寶”黃銅鎏(鎦)金大錢,其工藝之精湛,金層之耀眼,不言而喻。此錢,恐是任何一枚再精致的鎏金古錢也難以比擬。 金與銅的區別 1.金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金是儲量相當少的貴重金屬,呈金黃色。它的原子量為196.96,密度為19.3克/立方厘米,熔點1063℃。金的硬度低,質地軟,其延展性和可塑性非常好。 金的化學穩定性相當高,只溶于汞和三水;耐高溫、抗腐蝕,在空氣和水中不起任何變化。具有極強的抗變色能力。所以常被用在裝飾工藝中。 2.銅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銅(一般指紅銅)是粉紅色的金屬。在空氣和水中不太穩定,受潮濕、二氧化碳及硫氣體的影響,易生氧化膜、硫化物和堿式碳酸銅。密度8.9克/立方厘米,熔點1080℃。 青銅:銅、錫、鉛等的合金。青灰色或灰黃色。各朝代古錢的金屬成分不盡相同。齊刀的成分為:銅69.17、錫10.03、鉛16.2;唐開元:銅61.02、錫7.08、鉛29.43;宋元:銅74.42、錫1.49、鉛11;順治錢金屬含量為:銅65.75、鋅24.15、錫0.10;乾隆錢的金屬含量為:銅56.81、鋅35.19、錫0.03。 白銅:銅和鎳的合金。顏色銀白。 黃銅:銅和鋅的合金。黃色。 3.金與銅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更會導致表金類古錢的金層很容易脫落。金的比重要比銅的比重高出一倍多,采用化學手段對古錢實施的表金法,并不能真正使金、銅二層永遠地咬合成統一的一體,所以,只有極少數或未行用的表金錢幣能夠保留全品相至今。 不僅如此,筆者見過幾尊鎏金的銅佛像,這些厚重、敦實的信仰物品,從不會有像“鎏金”古錢那樣地行用、流通、磨損,然而銅像的表面鎏金層,依然是殘金余鎏,斑駁陸離。 從彩圖版的《中國通史》中所能見到的一些銅器鎏金者,多半仍然是金少銅多,相間輝映歷史的滄桑變遷盡在其中。 表金類古錢的辨識 1.金錢與表金錢的區別 鑒于金的屬性所致,戰國時期的楚國郢爰金版、漢代金餅、金五銖、唐代的開元通寶金錢、宋朝淳化元寶佛像金錢等,這些金錢含金量多在95%左右,只因各朝代鑄造金錢的其他金屬含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表色,除此之外,它們至今仍金光奪目,層色如新。 中國歷代的表金類古錢幣,是稍遜于古代金銀貨幣的又一特殊品種。這類古錢,備受歷代泉藏家所重視,而其歷史行用之屬性及辨識方法,卻少有論著者,故至今仍有難解其謎之處,這也更加深了表金錢的神秘感和研究性。 有泉友載文稱:“對‘鎏金’錢做試驗,即用一枚純金戒指和一枚‘鎏金’錢各在同一鵝卵石上劃一下,然后再用竹簽蘸一點硝酸,分別點在戒指與‘鎏金’錢的劃處,便立見分曉。如是金,鵝卵石上的金色不變;如是銅,鵝卵石上的劃處會顯出銅綠一片,幾分鐘后就什么都沒有了。”這一試驗方法無可非議。只是金錢與“鎏金”存在著質的區別。試驗者借用金戒指,恰恰替代了古金錢之含金量。而古代鎏(或蘸)表金錢幣表面的金,是太微不足道的幾粒金元素,猶如股股霞光點綴,可望而摸不著。這種表層的金色,也只能是肉眼(有的只是勉強)能夠看得出來而已。筆者曾見到一枚“鎏金”天策府寶銅錢,縱然是選用該錢表面表金多的地方在試金石上一劃,所劃之跡仍是銅而非金。因為它的表面只有一點即過、一帶即失、一擦即逝的“幾粒”金“分子”而已。能劃出金色者,那是含金的金錢,或包金、貼金表層厚的錢幣。筆者在棗陽市金銀首飾廠(金蘭集團),做過光譜試驗,把薄表金類金光迷離的古錢幣,放在電子掃描鏡下,同樣測不出金象來。這種專為測定金、銀含量的透視鏡,對表面鎏蘸金殘跡的銅質錢幣,不起作用。因為它們金的“成色”太微妙,有千分之幾或者更少。 我們別只是把書面上的所謂“鎏金”工藝(最少三道工序)概念,熟記于心,照本索錢,這樣,固然難求“標準”“鎏金”錢。歷經滄桑、飽受風霜雪雨而行用至終的古代錢幣,“鎏金”者能保留幾片“灑”金殘跡已經很不錯了。太苛求品相完好的表金錢,能有幾遇? 2.歷代各種表金錢辨識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已經發現了大量的海貝,這些易品交換的中介物,具備了價值標準和行用支付的貨幣職能。到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用金、銀、銅及銅包金而制造的金屬貝。其中,銅包金的貝幣,幾千年來古金已熟舊,卻少有銹色。因為這種工藝是用薄金葉包在銅芯的外面,這再薄的金葉,也要比表面只剩幾許金云的鎏、蘸金殘留厚得多。若用這包金貝作劃、驗,定然會“金光滿道”。所以,這包金貝與后來的表金錢,也有質的不同。 書面上的“鎏金”字樣并不是“精美無比金層滿身”的代名詞。在實際的收藏活動中,這種所謂的“鎏金”錢,到底何種才稱職,不可妄斷。因為絕大多數表層有塊狀金黃的錢幣,根本不是用“三道”工藝所操作,重復三次的“鎏金”工藝,僅做出如此模樣? 只把全品相的金層者稱為“鎏金”,而只剩少許的金殘跡的古錢,就不算表金錢,顯然不公平。 前《鎏金》文隋五銖泥金錢,從照片上看似金鎏滿身,無縫可“襲”,實際上,用60倍筒式放大鏡,仍能清楚地看到該錢體實物表層有不同程度脫金現象。雖然極難得的是這一枚錢的表金較厚,能看出層次來,雖然它當時的制作工藝也相當精致。 由于照片是攝影作品,再高分辨率的數碼相機,恐也趕不上真錢實物的清晰度。金屬的反光(特別是下文的清錢)極強,再加上攝影時的太陽光,致使的唐代開元通寶表金錢也是通體耀眼。實際上它也只是一枚表金幾乎脫落殆盡的品相極差的錢幣。品相上好的“鎏金”開元,在西安曾以400元價格成交。 從淳化元寶金錢及不少表金錢幣中,發現北宋的黃金色彩比較暗淡。孫仲江先生的《中國古錢鑒賞與收藏》載一大觀通寶折三鐵錢銅樣,從照片上基本看不出金色來。愚文的元豐通寶、宣和樣錢的“鎏金”品相,極難得見。手頭還有兩枚熙寧小平表金錢的出土品,其表層金色,均灰暗深沉,但金層上是并無銹色的。歷經幾千年的土咬、水淹或人手接觸而永不退色者,肯定是金子(當然還要看其密度),因為金子具有良好的抗變色能力,銅沒有這特點。由趙立仁等編著的《中國金銀古錢幣》一書中,所錄的“鎏金”錢幣不少。其中宋代的表金古錢,標價僅50元人民幣,可見宋代的這類錢幣已開始多了起來。 明清古錢“鎏金”者的辨識,反而要困難一些。因為這些錢距今年代較近,再加上這時期的大量錢幣,多采用黃銅鑄造,而黃銅與黃金,在色彩上有相似之處,這就給初學者,甚至是老玩兒家,帶來了新難題。 對于是不是表金錢,真正的藏家和玩家,是一眼便識的。至于是否有人會化驗,或光譜測試,我想,沒有必要。因為,近似于“灑金”的這類古錢表面,化驗和測定幾乎沒有。再者,我們每次的收藏活動,不可能處處帶著電子鏡或化學藥品,或帶著“大師”!從關于金、銀、銅及鎏金錢幣的著、錄彩圖里多看,多練眼,再與長期的收藏實踐相結合,便能一眼分辨出黃金與黃銅來。這樣才能逐步提高,穩贏不殆。 辨識黃銅表金錢的關鍵,首先要了解金與銅的比重區別,本身色彩區別,及在各種自然狀態中的變化區別等因素,根據金的密度高,而銅的密度低的物理特征,能一眼識別它們。緊湊結晶(金):表面結體密集,光線柔和,金光奪目者,肯定是金(或金之殘留),而且往往結體越密,含金量越高;較松散結構者銅:金屬結構疏松,光線泛白黃,有包漿或淺銹者,定為黃銅。這些表金錢上的金與明清黃銅錢雖然同在一錢體上,但不少金層脫落的地方,必然會出現與金不同的顏色或不同程度的銹層。沒有銹,但表過金的這類錢,仍然用放大鏡可直接看出黃銅與黃金的區別來。如乾隆通寶的“通”字后外緣,依然能從照片上分辨出那片片的淡黃色銅質來。雖然這是一枚“百里挑一”的品相上好的表金錢幣。 3.各種銹層表金錢的區別 出水品表金錢 斷章取義是“文革”之后的遺癥。愚前《鎏金》文從未說過“一次”就挑選一百多枚鎏金錢。有泉友據此而臆斷,“一次就挑出那么多”,是“不可能的”。筆者每個雙休日必在襄陽、棗陽、隨州、南陽等古玩市場上練眼,有幾十位的錢幣藏家或愛好者和商人的信息,對周邊地區的錢幣動態,可說是了如指掌。從6萬多枚出水古錢幣中,只挑出了100多枚帶表金殘跡的,并不算多。雖是陸陸續續地挑選,縱然是一次挑出也無可大驚小怪,雖然收時每枚僅5至8角錢不等。收藏要靠眼力和機遇,外加膽識。有眼力無機遇,干著急;有機遇卻無眼力和膽識,“有眼不識金”將錯失良機。 這6萬多枚古錢幣出水時,雖然“新”如初鑄,但并非個個都金光燦燦,絕大部分的錢幣周身布滿了水銹,有黑褐色包漿及暗紅色、咖啡色和淡黃色附著物等。這些看上去似乎很薄一層的多種色彩的凝結斑塊,其實并不容易把它們除去。這就是銅的屬性所致:在空氣或水中易生氧化膜、硫化物或堿式碳酸銅等。而筆者所獲的這些至今依然有“光彩照人”與眾不同的金黃色,斷然是金層無疑。只有金才具有極強的抗變色能力,才不會隨外界環境所變化,強酸強堿也無奈何。雖然其表金也只是薄薄的一層而已。希望泉友們一定要珍視這些古錢幣。 有稱“入水千年而金光燦燦,熠熠發光,如同新鑄的一樣,我處隨處可見”。筆者未見實物,不敢妄斷。希望朋友們別把“如同新鑄的一樣”銅金屬光澤,錯看成“金”光了。關鍵是要了解金與黃銅的密度差。黃銅黃要比金黃淡。是水銹長時間凝結的彩色斑塊還是金子本身的永不變色的晶體等。乾隆錢距今只二三百年,入水的銅錢就能變成金?!沒有表金的銅,入水萬年也不可能表面金化;是金子的,入水千載也不會變成銅。 出土品表金錢 出土品鎏、蘸金古錢,與出水品有截然的不同。出土的銅古錢,一般會硬綠滿身,而表面曾經鎏、蘸過金者,由于土的咬蝕滲入能力更強(有酸性土壤和堿性土壤之分),土層也能隨錢體結成硬塊,甚至是彩色結晶體。因此,這類錢出土后的清洗,一定要小心,不要采取硬除銹的辦法,那會造成更嚴重的金層脫落。當然,硬綠銹和土黃銹之外的金層未掉之處,仍然會金色迷離,惹人偏愛。 宣和通寶,便是一枚標準的出土“鎏金”錢。那斑駁的銹層,與醒目的金色,相映成趣。這枚錢,通過近千年的時間考驗,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金與銅,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金黃!該錢,是筆者叔輩的忘年之交、書法家密家珍先生的藏品之一。 傳世品表金錢 中國古代很少用黃金直接作為貨幣來行用。主要的易貨通用還是方孔圓錢。小宗的交易有一文、百文、千文(一貫)等。大宗的貿易行用銀錠。因此,一些手工藝中采用的錯金銀銅器、描金器皿等,均顯出黃金的珍貴性及耐久性。能見到的一些鎏金銅像,有的也只是剩下一些鎏金殘跡而已,然而個個珍貴異常。在方孔圓錢上,裝飾一些微不足道的金子,是借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寶貴地位,用來宣染時代的金融、經濟、文化、藝術等色彩的一種政治手段。帶有一些表金殘跡的古錢,并不是多么神秘,處處留心,終有所獲。傳世表金錢的辨識,相比來說會更不容易。由于這類傳世錢幣行用得更厲害,千百年來的人手摩挲,帶穿繩串,車運馬載過程中的相互摩擦等,已使本來就不是統一整體的表金錢幣的表面金層,更加寥寥無幾。君不見,大名譽品——熟生坑天策府寶“鎏金”錢的正、背二輪上,已經少有金表跡的存在了,但這枚錢,由于歷時較長,青銅內層會越來越舊,而不變的金色與銅的反差,時間越長越強烈,所以此錢一眼便識。然而,近代的古錢,增加了我們辨別傳世表金錢的難度,所以一般泉友是不敢確定的。若傳世的清錢,又是黃銅,其表面縱有表金也與其內黃銅差別微弱,沒煉就“火眼金睛”,怎敢問津。 如果君有心,就會發覺愚前《鎏金》文照片中的“那一大堆”(其實只近百枚而已)皆因水泡沙壓若“出水芙蓉”般而有未流通行用的粗糙感的錢幣中,就有一枚表金的傳世品“康熙羅漢錢”,與眾表金錢不同:這枚錢因傳世而光滑無比。傳世的黑漆古,無法全部掩飾錢體表面曾有的表金色;塊狀的金黃,無不在表現著金的生命力。 殘留再少的金色,也足以證明其表層曾經表過金。 |
上一篇:漫談中國古代錢幣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