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錢幣文化:繼承和發展各時期的錢幣文化 |
發布日期:09-10-15 08:42: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 |
康熙通寶”厚重圓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幣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臺、桂、陜、云、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鞏局,鑄量極少,臺指臺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臺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別。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別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幣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后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號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后出現了大錢。 咸豐雕母 咸豐時,錢幣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后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未經批準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內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后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幣。銅元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于吉林,但大規模機鑄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幣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幣”,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等十余種。尤其是宣統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幣”,設計新穎,圖案精致,在晚清錢幣中獨占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