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錢 |
發布日期:09-01-08 08:42: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把中山國占領。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國中期以后各地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一的主要發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2) 齊、燕、秦的圜錢
齊圜錢 齊國圜錢的文字為“益化”,是戰國時期由齊國鑄行的圓形有空的金屬貨幣。其形制較為獨特,穿孔呈方形且幣面有郭。齊圜錢的鑄造時期略遲,大約是在戰國晚期,但它們仍然繼承了齊刀幣的“化”為貨幣單位。 齊國圜錢方孔、背平素。面文“益化”有人解釋為寶化、明貝、燕貝這是不確切的,一般認為解釋為益更為準確。益化錢分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徑長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徑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徑一般為2厘米,重1.30—2克。 益化錢的“益”舊說等于20兩或24兩,看來未必如此。益字為20朋貝,銅一益曾等于貝20朋貝,它的幣材重量稱“溢”,應該不是20或24兩的鎰,這個“溢”字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錢鑄行時期在戰國末年,具體說,益化錢開始鑄行應是齊襄王復國以后的事。如果鑄行在秦漢之際,近年來山東臨淄的戰國晚期墓就不會出土一枚益六化了。建國以來,有科學考古記錄的:1960年山東省濟南市五星牌坊出土益六化305枚,益四化292枚,益化兩枚;1979年山東省日照縣兩城公社竹園大隊出土一批齊幣中,有圜錢 122枚,益六化107枚,益四化 95枚,同坑出土的齊刀有197枚。 “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國晚期所鑄。匽錢方孔圓形,無輪廓,背平素,一般直徑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來是刀幣的單位,齊刀就鑄上化字而稱為“法化”?磥怼把嗷迸c一枚燕刀化就名目價值來說應該是相等的!耙换卞X圓形方孔,分為有廓和無廓兩種,背平素,只有一種鋁鑄者嘗在背面上有一“吉”字。這種圜錢一般直徑1.8—1.95厘米,而厚薄很懸殊,所以重約1.1—2.6克,一般重為1.4—1.5克,個別的有重3克的。面文“一化”兩字,舊時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為一刀、一夕、一化等,解釋為“一化”比較適當。這種鑄幣是通貨紊亂時期的鑄幣。過去有人往往把這三種貨幣看作“三等制”,以其益化圜錢的三等制來比較,那是講不通的。其實,三種燕幣的鑄行是有先后的。匽錢是由燕化刀改的圜錢,時間很短,便鑄行減重的燕化圜錢,再進一步減重而鑄行一化,所以后世不易發現。目前發現比較多的“燕化”較多,“一化”最多。這類錢的出現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鑄行于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時期,是燕王喜近都遼東郡的鑄幣。 秦圜錢系指戰國時期秦國所鑄行的一類圓形有孔的貨幣。其形制特征是以“兩”作為單位,錢上只紀貨幣單位而不紀地名。秦的半兩圜錢,實際上是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所鑄行的方孔半兩錢的先驅。目前,秦圜錢已經發現“銖重一兩·十四” “銖重一兩·十三” 、“銖重一兩·十二”、“半兩”及方孔的“兩甾”等品種。銖重一兩錢銅質純赤,圓形圓孔,背平素無廓,形制古樸。一般直徑約3.7厘米,穿孔約0.8-0.9厘米,重約14克左右,輕者也有9克左右!鞍雰伞毙湾X,方孔圓型,平均重量約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輕者6克左右!鞍雰伞卞X中還有一種名曰“兩甾”的變異錢,“甾”即“錙” ,一錙為六銖,兩錙是十二銖即半兩。這種錢外圓內方,初期無廓,后期有外廓,直徑大約3厘米左右,重量約為8克左右。秦國銖重一兩型圜錢的重量與魏國“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