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名詞解釋 |
發布日期:08-12-17 08:39: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 連錢 指一爐所鑄因未曾鏨開而連在一起的兩枚古錢。如戰國晚期的“四布當 ”、新莽的“ 刀”等均有“連錢”。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仿佛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后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厘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厘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雕母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后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雕母多種。形體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文字纖勁。是為古錢中至珍之品。 鑄母 一般通稱“母錢”。系由雕母直接翻砂澆鑄以供成批造錢用的母錢。鑄母雖稍遜于雕母,然其質地、品相依舊異常精美。 鐵母 鐵錢的母線。一般均據雕母以優銅翻鑄而成,以兩宋鐵母為多。錢體較鑄制出的鐵錢稍大,形制及文字亦比鐵錢精整美觀,甚珍罕。 子錢 以母錢翻砂大批澆鑄出來的銅錢或鐵錢。一般正用品及傳世品均系“子錢”。 樣錢 可分兩類:由造錢主管機關呈送帝王以供審閱、抉擇的樣錢叫“進呈樣錢”,多由銅、蠟、牙、木等雕制而成。由中央頒發至各地造鑄爐場當作樣品或母錢的樣錢叫“部頒樣錢”。樣錢亦具母錢精良優美的特性。 試范錢 鐵錢 (含銅錢) 正式開鑄前先以銅汁試澆的錢樣,亦稱“試樣錢”。 初鑄錢 最初以錢范或母錢范鑄出來的子錢,或謂“頭爐錢”。此類錢較后鑄者顯得精整,文字峻深,邊廓堅挺,品相佳美。 銹色 古錢表面著銹后呈現出的色澤。因古錢遭際不同而各有千秋。銅錢遇酸性環境呈現出的綠銹有“松綠”、“瓜皮綠”或“靛藍”色;遇喊性環境則顯現紅色,可見“朱砂銹”、“雞血斑”等;在中性環境中因表層氧化可顯出水銀色,俗稱“水銀古”。古錢年久生成的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與作偽者所造的浮泛脆弱、生硬刺目的假銹不同。 生坑 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螂m出土有年然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坑時模樣者,一般也稱“生坑”。 熟坑 出土多年表層雖受磨損、氧化,但依舊留存部分銹跡的古錢,稱為“熟坑”。舊譜又釋為“老生坑”,文義欠精當,以統用“熟坑”為宜。 傳世古 古錢出爐后從未著土,因長期氧化致使錢面牢結一層黑膜,猶涂過黑漆一般烏黑發亮,是謂“傳世古”,又稱“黑漆古”。此類錢若經長期把玩撫摩,而使錢文及內外廓露出紅潤銅色,錢肉依然黑亮,則為“傳世古”中之上品。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后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于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并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