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名詞解釋 |
發布日期:08-12-17 08:39: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官爐錢 由國家或地方政權機構設爐監鑄的錢。如自西漢上林三官“五銖”至清末戶部寶泉局所出“宣統通寶”均屬“官爐錢”。歷代少數民族、封國或割據政權監錢機關督察鑄行的錢幣,一般也被視作官爐錢。 私鑄錢 民間私爐盜鑄的錢幣。因意在牟利,私鑄錢一般比官爐錢輕小粗惡;從銅質到文字都明顯劣于同時官爐所出之錢。然各代私鑄錢雖禁難止,存世數量均不為少。 后鑄錢 后世啟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如“大中通寶”部分記地錢,即于洪武年間按洪武錢制補鑄的,“泰昌通寶”系泰昌帝死后由其子天啟帝補鑄。此類錢幣即為后鑄錢。 鎮庫錢 鑄錢工場正式開爐澆鑄前,為進貢、紀念或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錢。如“大唐鎮庫”、“咸豐元寶”特大“鎮庫”錢等。鎮庫錢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絕少。 套子錢 通過不同組合排列可以配套成龍的錢。配套形式甚多。如新莽之“六泉”、“十布”以幣值等級配套;全昌開元以背文鑄地配套;“唐國通寶”可以不同字體配套;“淳熙通寶”可按記年、記監配套;“順治通寶”可據五種版式各自成套等。不同的收藏家亦可按自己藏品的品種、數量及風格自行配套。其中以王莽的“六泉”、“十布”為最有名、最珍貴的“套子錢”。 厭勝錢 又稱“厭勝錢”。“厭勝”意即“厭而勝之”,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稱為“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制作者,不一而足。 吉語錢 厭勝錢屬。一般分以通用錢號添鑄吉語以及吉語為文、加鑄圖像兩類。如“五銖”錢面添鑄“君宜侯王”、“長宜子孫”等吉語;“嘉慶通寶”背鑄“萬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類則面文為“長命富貴”、“龜鶴齊壽”,錢背則見各種吉祥及辟邪圖像等。 八卦錢 厭勝錢屬。錢面為八卦圖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字;背文多為地支十二字 ( 子丑寅卯等 ) 及對應生肖圖 ( 鼠牛虎兔等 ) 。穿孔圓形。民間多以此錢可避邪保安,所鑄甚多, 大小版式各異,精粗互見。 撒帳錢 厭勝錢屬。舊時女子婚嫁儀典上,女賓以金錢彩果拋撒其新房帳下;此種特鑄拋撒之錢謂之“撒帳錢”。此俗始于唐代公主出嫁,后為民間沿襲。錢文多系“金玉滿堂”、“忠孝傳家”、“五男二女”等,大小各異,面背或有各類吉祥圖案裝飾其間。 供養錢 厭勝錢屬。亦稱“供佛錢”、“廟宇錢”。舊時官方或寺院所鑄用以供奉佛殿神像之錢幣。以元代所出最多。錢面除沿用年號、國號文字者,更有“香花供養”、“大安福寺”、“寶珠菩薩”、“進香直社”等;背文則有“神”、“護圣”、“香殿”等等。此類錢制作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 馬錢 亦稱“打馬格錢”。或面或背鑄有駿馬圖像;錢文為武將或良馬名,如“魏將吳起”、“唐將散騎”、“追風之馬”、“千里之馬”、“飛黃”、“渠黃”、“赤兔”、“龍駒”等數十百種。馬錢為宋代前后作打馬游戲用,格局類似棋牌,惜今已失傳。 春錢 面背鑄有男女交媾秘戲圖像,間有文字如“風花雪月”等。舊時由長者授于新婚子媳,或作傳授房事促其多子多孫用,類乎古代春宮圖識或風月定鑒等。 冥錢 又稱“羨瘞 ( 音義 ) 錢”、“明器”。專為死者殉葬鑄制之錢,有銅、銀、錫、鉛、陶、泥數種。自秦漢特小“半兩”、“五銖”起,歷代均有所出。除“消災”、“太平”等類錢文,近代出土遼代之“清寧二年”、“大康六年”均為記年之冥錢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