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業“廢兩改元”的前因后果 |
1920年,為“廢兩改元,統一國幣”,北洋政府籌建中央造幣廠。 銀兩制 銀兩制包括實銀(實際流通的銀兩)與虛銀(作為記賬單位的銀兩)。實銀,如北京的十足銀、天津的白寶銀、上海的二七寶銀、漢口的公估二四寶銀等。虛銀,如上海的九八規元、天津的行化、漢口的洋例和北京的公砝等,所有的實銀交易都必須折算成特定虛銀兩之后才能入賬。 銀元制 明萬歷年間起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晚清又有官鑄龍洋,在實際交易中使用日廣。1910年清政府曾公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幣單位為元,1元銀幣重庫平7錢2分,含純銀九成,合銀6錢4分8厘。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國幣為銀元,后開鑄被稱為“袁大頭”的國幣銀元。雖然袁大頭銀元發行后受到歡迎,但銀兩制依然存在。 吳景平 貨幣制度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條件,客觀上規范著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運作。上海作為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直接見證了歷次重大幣制改革。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上海已是中外金融機構匯聚之地,商業貿易十分發達。但在復雜的貨幣制度下,每每呈現的是近似荒唐的交易和結算圖景:實際收付場合大都用銀元,計賬仍以銀兩為準;無論以銀元易換銀兩,還是以銀元易換銀兩,均需輾轉折算,十分復雜,加大了交易成本。由于其他國家多采行金本位幣制,從事對外貿易者既要面對金銀比價變動,還要考慮銀兩與銀元兩元間行情的漲落。因此,上海商界早已有改用銀元的呼聲。 一 在上海金融界,錢莊業和銀行業的處境不盡相同,對待廢兩改元的態度各異。錢莊作為中國本土舊式金融機構的代表,在金融市場長期居于支配性地位,其經營以銀兩為基礎,傳統業務是銀錢兌換,后以經營銀兩和銀元兌換為主。錢莊雖然也辦理存放款業務,但存入銀兩有利息,存入銀元則無利息;存戶若要取得利息,須兌換成銀兩入賬。 在上海金融市場上,歷來由錢業制定銀元折合為銀兩的價格即“洋厘”和同業之間互相拆借銀兩的利息“銀拆”,既可收取銀洋兌換傭金,又可通過囤積或拋售銀元,賺取差價。由于銀兩制的存在,上海銀行業大部分票據清算須由錢業公會匯劃總會進行,不少銀行不得不在錢業開戶存款,少則五六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甚至同時開設銀兩和銀元兩種賬戶,導致大量的資金被擱置。一旦銀兩制被廢除,洋厘、銀拆自然跟著消失,這將直接導致錢莊市場掌控權的喪失,業務縮小和盈利減少,傳統優勢難以為繼;對銀行業則意味著交易和結算成本的降低,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