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藏錢軼事(張春嶺) |
發布日期:11-12-22 08:23: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1年1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清代人收藏錢幣,猶如當今人們追捧明清官窯瓷器一樣,炙手可熱。特別在乾、嘉以后,自朝庭大員到鄉間寒儒,無不以錢幣收藏為樂事,收藏范圍之廣泛,古錢學研究之深入,前代罕有可比者,真是藏家輩出,高手如林。有人物的地方就有故事,當時錢幣收藏家的悲喜悔恨故事,就是那個時代古錢收藏熱的最好表現。 泉友相聚,將自己的寶貝拿出來炫耀一番,那都是人之常情。清代的一次泉友會中,某老翁出示古泉佳品一串,吸引得眾人贊不絕口。有一位泉友懇求借來拓印一下,以便今后能隨時觀摩、鑒賞。這位老翁的臉色立刻變得很不自然,在眾位賓朋的勸告、敦促之下,卻不過情面,很勉強地借給了對方。聚會將散時,某老翁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按捺不住地突然向對方跪下說:“不是我小氣,這一串古錢乃是我的命根子。才出手這一會兒,我的心已經跳動得像揣了個小兔子。一時半刻尚且如此,倘若借出去許多時候,我一定會因為內心不安而一命嗚呼的。求求您,還是還給我算了吧!”那位求借者只好笑著把那串古錢奉還給他,老翁的臉色才算恢復了正常。 清代錢幣收藏家常常以是否擁有王莽時的“六泉十布”來論高低。收藏家鮑康收藏有“六泉”中的四種,后來他大哥在長安用十錢為他購買一個中泉,過了十三年,他二哥又從長安用一萬五千錢為購一壯泉,鮑康六泉皆備,自稱“洵大快事”,高興得手舞足蹈,還吟詩作詞來紀念。 現今人們熱衷于“揀漏”,清代泉林人士遇上“揀漏”的事,也常常津津樂道。“逸庵從剃發人腰帶間得一壯布,世無不知者。”很像現在有人中了千萬元以上的大獎,連報紙、電視上都要報道。收藏家李佐賢在濟南街市上,遇到一個持竹竿售零物的人,竹竿懸有一泉,李取下來一看,是一枚十分難得的景和錢,急忙買了下來,引得泉友們前來借拓,互相珍賞。 世上最難以下咽的是“后悔藥”,然而清代藏家吃后悔藥的卻不在少數。嘉、道年間,藏家馬愛林與姜怡亭在路上相遇,互相詢問新近有什么收獲,姜從懷中掏出一塊精美的小唐鏡。馬掏出一枚天啟通寶錢,好像也不怎么珍惜。姜怡亭提出對換,馬欣然從之,后來知道自己的那枚錢是徐天啟錢,非常后悔,說:怡亭坑我!后來民國收藏大家丁福保評論說,一塊小唐鏡僅值四元,而徐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