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券法幣券九省流通券金圓券銀圓券 |
發布日期:09-03-06 08:16: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一切交易轉入黑市,整個社會陷入混亂。10月1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放棄限價政策,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并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限價政策一取消,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急劇貶值。10月11日,國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取消發行總額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圓券發行總額竟達一百三十余萬億元,超過原定發行總限額的六萬五千倍。票面額也越來越大,從初發行時的最高面額一百元,最后竟出現五十萬元、一百萬元一張的巨額大票。金圓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廢紙,國民政府財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以人民幣兌換收回。
銀圓券 銀圓券是銀圓兌換券的簡稱,由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7月起在中國大陸發行,用意是以舊有銀本位的銀圓取代價值已近廢紙的金圓券。銀圓券發行的同時,中國大陸正逐漸易手。銀圓券隨著局勢,價值亦大幅貶值。最后在中國大陸被人民幣所取代。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被解放軍攻占。行政院于5月4日遷往廣州,開始商討發行銀圓券。同月7日,廣州市政府宣布暫改以銀圓征稅。當時金圓券價值已接近廢紙,民間一般交易多以銀圓或外幣進行,小額交易亦有以物易物。7月4日,行政院在廣州宣布“銀圓及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恢復使用銀本位的銀圓貨幣,政府交易以銀圓或新發行的銀圓券進行。銀圓券1元兌銀圓1元(含純銀23.493448克),可無限兌換。而金圓券則以五億元折合為銀圓券一元,限于9月1日前收兌。初發行時,銀圓券面額分1、5、10、50、100元。7月8日,重慶亦開始發行銀圓券。 由于有法幣、金圓券的前科,加上政局日下,雖然有無限兌換銀圓的保證,銀圓券仍難逃貶值的命運。7月17日新華社發表聲明,解放西南后只會收兌銀圓而不接受銀圓券。銀圓券即出現貶值,在廣州,兌港幣的價值立即下滑。廣州政府禁止外幣流通,但無實效。之后多次出現以銀圓券搶兌銀圓。由于銀行的銀圓儲備不足,只好在8月起改為限額兌換,市民對銀圓券信心崩潰,價值暴跌。之后隨著戰事日下,廣州及西南在1949年下半年相繼由共產黨攻占。銀圓券亦從此停止流通。 ''國幣''是舊中國人們對貨幣的通稱,作者把這個帶有舊社會痕跡的詞語放在題目中心詞的位置,一下子就將人們的思維定格在舊中國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