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銖之謎(葉真銘) |
發布日期:12-02-20 08:12:4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獻帝,專斷朝政,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毀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董卓鑄造的這種小錢,錢體輕小,制造粗劣。直徑只有12-15毫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而上述小五銖錢雖然錢體輕小,但鑄造還算精整,錢文、形制按流通錢同比縮小,面背無內廓有外廓,錢文“五”字清晰,應該不是董卓所鑄的粗劣小錢。還有人認為是晉代沈充所鑄的沈郎錢,也有人說是王莽所鑄錢,均因論據不足,和者寥寥。
民國錢幣學家丁福保先生認為小五銖錢是六朝陳文帝所鑄,并稱其為“雞目五銖”。丁氏在其著作《歷代古錢圖說》中將小五銖錢歸列于六朝陳文帝雞目五銖條目下,注曰:“‘陳書文帝紀,天嘉中改鑄雞目五銖’,按此錢初鑄極精小,即舊譜誤為沈郎錢。近人屬之王莽者是也!币蚨∈舷得駠鴷r期錢幣收藏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其著作《歷代古錢圖說》是當時最為權威的錢幣收藏工具書之一,時至今日仍為重要的錢幣收藏參考書,因此丁氏所說影響甚大,小五銖錢稱為“雞目五銖”獲得廣泛認同。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在有確切紀年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小五銖錢,小五銖錢的鑄造年代及用途之謎最終得以解開。1982年西漢宣帝杜陵考古過程中,在一號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小五銖錢,從而確定此類鑄造還算精整的小五銖錢出現于西漢,最遲西漢宣帝時期即已開始鑄造。這些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宣帝杜陵陪葬坑陶俑之間,說明這些錢的用途是作為隨葬品使用的冥錢而非流通行用錢。此外,20世紀70—90年代在陜西西安周邊(原西漢京畿地區)、陜西咸陽、江蘇盱眙、廣西合浦、河南偃師等地西漢墓葬考古發掘中也發現出土了同類型的小五銖錢。1989年,中國錢幣學會和陜西省錢幣學會聯合在陜西臨潼召開西漢上林三官鑄錢遺址學術研討會,會上原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戴志強先生明確指出:“這種小五銖,應是為西漢高級貴族殉葬所用,由三官特制的一種冥錢!蹦壳,小五銖錢是西漢隨葬冥錢的觀點已為錢幣學界所接受。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小五銖錢出土發現的情況來看,小五銖錢版別較多。面文“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錢文書體或同與西漢武帝五銖、或同與昭帝五銖、或同與宣帝五銖。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最常見的面內無郭五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