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銖之謎(葉真銘) |
發布日期:12-02-20 08:12:4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葉真銘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2002年筆者曾到陜西西安出差公干。西安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都,歷史悠久,物華天寶,地上地下保存、出土的文物眾多,令眾多收藏愛好者心向往之。因此公務之余,偷閑半日逛西安收藏品市場尋覓心儀的錢幣藏品,購得五枚小型五銖錢,收獲不多但總算不虛此行。這幾枚小五銖錢,面徑10.8—12.1毫米,背徑10.8—11.8毫米,穿徑4—4.2毫米,郭厚0.5—1.2毫米,緣寬0.3—1.1毫米,重量0.43—0.66克,平均枚重0.53克。正面穿左右分列“五銖”兩漢字,文字為小篆,“五”字清晰,“銖”字略為隱起不清,鑄造較為工整,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其中三枚錢的文字間還殘留有鎏金的痕跡(如圖)。 五銖錢始鑄于西漢武帝時期。西漢初期沿用了秦代的貨幣制度,仍然鑄造使用“半兩”錢。因患秦錢太重不方便行用,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鑄造使用減重的半兩錢。為增加市場貨幣流通量,甚至允許民間私人鑄錢,導致半兩錢越鑄越小,越鑄越輕,錢幣重量從秦半兩的枚重十二銖一直減重到枚重不足二銖,造成鑄幣失控和幣制混亂、通貨惡性膨脹等嚴重后果,半兩錢瀕臨崩潰,流通市場一片混亂。為徹底解決貨幣問題,漢武帝統治期間先后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漢武帝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鑄造使用,歷時長達739年。“五銖”錢成為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鑄造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的五銖錢重如其文,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9.7毫米,郭厚1.5—2毫米,緣寬1—1.4毫米,重量以3 —4克者居多,少數的超過4克。而小五銖錢直徑奇小,只有10毫米左右,不到西漢五銖錢直徑的二分之一;重量輕微,筆者收藏的這5枚小五銖總重量只有2.67克,還不及一枚漢代流通五銖錢重。那么這些小五銖錢是何時鑄造的,其用途又是什么,是流通所用的嗎? 小五銖俗稱“雞目五銖”、“雞目錢”、“鵝眼錢”,因其形小而得名。小五銖錢鑄造不見于史籍記載,后世錢幣收藏研究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小五銖錢是東漢末年軍閥董卓所鑄的小錢。東漢末年,董卓專權。他先廢少帝,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