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錢幣流通兩千多年 |
發布日期:13-01-03 08:57:3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作者:圖文/ 鐘葵 |
![]() 戰國 魏 “共屯赤金”圜錢
![]() 戰國 齊 “六化”圜錢
![]() 唐 開元通寶
圓形圓孔的圜錢在戰國時期出現后,中國古錢幣從形制上趨向統一,隨后秦國把圜錢的圓孔改為方孔,使之成為中國歷代錢幣的定式。這種在形制上完全符合“天圓地方”傳統哲學觀念的方孔錢在中國通行了兩千多年,無論是秦統一中國后頒行的半兩錢、漢代通行的五銖錢,還是唐代以后通行的各種“通寶”、“元寶”,在形制上都完全一樣。由于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藝術家的參與,使小小的錢幣成為文化藝術的載體和結晶。同時,歷代古錢幣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能帶來好運的吉祥物。 圖文/ 鐘葵 解讀中國古代貨幣 產生于戰國時期的圜錢與同時期流行的布幣和刀幣在形制上截然不同,它形如玉璧,體積小,便于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圜錢起源于三晉(韓、趙、魏)地區,后來通行了兩千多年的方孔錢便是由圜錢發展而來。 有學者認為,圜錢是由紡輪或璧環演變而來,其造型為圓形圓孔,錢面(鑄有銘文的一面)微鼓,并鑄有地名,邊緣銳薄,背部平素,穿孔較小。早期的圜錢銘文有“長垣一”、“共屯赤金”、“共”、“垣”、“濟陰”、“離石”、“封坪”以及“東周”、“西周”等,是取代布的一種新型鑄幣。 魏國圜錢中,錢面的“共”字為地名,通常出現在穿孔右邊,“共”字在穿孔左邊的稀有。銘文為“共屯赤金”和“半圜”的也十分罕見,反而“垣”字圜錢較多。周鑄造的圜錢比較細小,一種銘文為“東周”,另一種銘文為“西周”,都屬于珍稀錢幣。除周鑄的圜錢較小外,其余圜錢重量大多在12克上下,是計重錢的最初形態。 秦國最早鑄方孔圜錢 圜錢從圓形圓孔變成圓形方孔是從秦國開始。戰國中期以后,秦國把圜錢的圓孔改為方孔,隨后齊、燕等地區也出現了方孔圜錢。方孔使得打磨鑄幣的外廓變得更方便,在形制上符合“天圓地方”的傳統哲學觀念。所以,秦亡以后,這種形制的錢幣仍被歷代王朝采用,直至清末。 戰國時期秦國所鑄的方孔圜錢為半兩錢,是計重錢最具代表性的鑄幣,當時的半兩約為3~5克。齊國稍后出現的“六化”、“四化”和燕國的“明化”、“明四”、“一化”等方孔圜錢,都屬于早期計重錢。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貨幣的重量進行統一,當時的半兩錢為十二銖,相當于8克。秦末漢初,由于戰亂導致經濟衰退,鑄幣減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出現了六銖當半兩甚至以四銖當半兩的減重錢,這些錢幣的出現可以說是大規模通貨膨脹的產物。漢武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