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黔寶銀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從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古代歷史文獻記載中,證明了我國貨幣的生產與發展,至少已經有了四千年的歷史,在歷代 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中華民族貨幣文化,它伴隨著我國商品貿易的不斷衍生,反映了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金融等方面的歷史面貌,一枚錢幣體現了勞 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是歷朝歷代政權興衰、國家民族強弱和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佐證。
貴州錢幣是具有地域文化的幣種,在中國錢幣史占有一席之地,貴州錢幣的發展反映了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省地處祖國的邊陲,是多民族聚居地 區,正式建立省政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在發展過程中,我省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鑄造、印制在省類流通的硬軟貨幣,貴州人民大量使用金屬貨幣,雖接近千年, 但在貴州省內自行鑄造錢幣發行流通是從明弘治年間開始,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一枚錢幣一個故事,最近江西海昏侯墓考古發掘了大量的漢代錢幣,勾起了不少人 對錢幣的興趣,作為一名普通收藏愛好者,我為大家介紹一下貴州近現代發行的貴州本土幣,其中多種錢幣的鑄造或印制都在南明區境內,官方最早在南明區境內鑄 幣是在清乾隆年間,地址在今南明區雪涯路雪涯洞,體現了南明于明清時期及近代在金融上的重要地位。
“黔寶金店”:近代最珍稀的銀幣之一
貴陽市有一家大型的民營珠寶店叫“黔寶金店”,其店鋪的標志圖照上是枚光緒十四年造的貴州黔寶銀餅,“黔寶銀餅”被錢幣專家歸為中國近代最 珍稀的二十大銀幣之一,“黔寶銀餅”始造于公元1888年,據相關資料記載:“貴州黔寶銀餅,因光緒初年吏部廢寶黔局(貴州清代官方鑄造貨幣的部門)后, 由于省內流通錢幣不足,為了抵制外國銀元充斥市場,效仿廣東等地自造銀元,而在我省舊州(今黃平縣舊州)設立“貴州官爐”,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開 始鑄造,銀餅分為七錢二分(一元)和三錢六分(半元)兩種幣值,至光緒十六年(1890年)又另鑄“黔寶”銀餅七錢二分(一元)新版面”。 “黔寶銀餅”為工匠半手工打造幣,每一枚都不相徑同,其采用制胚、扭壓、手鏨等工藝制作。
為何取名“黔寶”?
為何此幣取名為“黔寶”呢?貴州已故錢幣專家錢杰認為,貴州清代鑄錢機構稱“寶黔局”,“黔寶”的取名原由,正是裁撤寶黔局不久的事情,兩 者是有關聯的,“黔寶”的幣面文字可以理解為貴州官方指定專用爐座仿照上海等地銀號熔制銀錠、銀餅的慣例,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手工鑄造,因為“天高皇帝遠” 的緣故,“黔寶”沒有通過清廷的批準手續。很多世界錢幣學者都認為“黔寶”是個謎?都認為1888年貴州能制造“黔寶銀餅”是極其難想象的事情,因難以見 到“黔寶銀餅”的實物,1982年美國錢幣專家CHESTER L KRAUSE所編《世界銀幣目錄》一書中認為“黔寶銀餅”是臆造出來的,目前全國各地博物館均未有“黔寶銀餅”的真品實物展出,有些博物館只有仿造品陳 列,早在1949年,錢幣學專家史嘉干所編的《中國近現代幣制匯考》第113頁詳細地解釋了光緒十四年、十六年“黔寶銀餅”的詳細資料,并配有實物拓片, 充分證明了“黔寶銀餅”是真實存在的。
“黔寶銀餅”為何稀少?
“黔寶銀餅”為何稀少?從史料記載,貴州當時商貿金融不發達,在錢幣流通上使用量不大,所以鑄造量少,明清貴州本地不產銀,大多從云南省進 銀料,費時費事,沒有大量生產鑄造的必要。其次“黔寶銀餅”工藝水平不高,當時不受世人關注,再則由于“黔寶銀餅”含銀量在98%以上,貴州少數民族婦女 特別喜愛佩戴銀飾,“黔寶銀餅”含銀量高,頗受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歡迎,有的“黔寶銀餅”被改鑄為飾物,這是“黔寶銀餅”傳世量不多的主要原因。民國十 二年至十七年,貴州省軍閥周西成在赤水、貴陽等地私自大量仿照“孫像”、“四川漢版”銀元,自造“汽車”銀元,留存的“黔寶銀餅”正好符合私鑄銀元所需原 料的標準,這個時期“黔寶銀餅”也被融化不少,到了解放后,因“黔寶銀餅”幣面文字上有封建時代氣息,也再次被淹沒。80年代初期,很多人對錢幣收藏沒有 太多認識,有些年輕人把老人們遺留下的僅有的幾枚“黔寶銀餅”在民生路銀匠處打制成時髦的銀戒指。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仿照“黔寶銀餅”出現,真品目前除 有記載的六枚“黔寶銀餅”真品實物外,省內也有個別錢幣藏家還收藏到該枚錢幣。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