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銅元伍分、一分的敘述(許鴻達) |
發布日期:07-06-13 09:2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本稿刊載于2007年6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一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紅一方面軍在取得了粉碎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圍剿”勝利后,贛南、閩西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1931年11月初,在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根據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政策”的規定,于1932年2月,正式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行址在江西瑞金葉坪,行長是毛澤民,副行長李六和,賀子珍為印鈔所長。成立之時制定了銀行章程,分為5章31條。以國幣100萬元作為開行資本,當時打算發行1元、5元、10元、5角、2角、1角、5分等七種面值銀元券,由于戰爭經濟形勢,5元、10元兩種高面值沒有發行。于1932年7月開始發行貨幣,流通于中央蘇區以瑞金為中心的二十一個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國家銀行,是在十分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國金融事業為統一蘇區貨幣,發展蘇區經濟,支援革命戰爭,鞏固蘇維埃政權,作了開創性嘗試。以原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為基礎,于1931年11月在瑞金縣洋溪村建立了中央造幣廠,除鑄造在白區流通使用的銀元為主外,還鑄造了銅幣的一分、伍分和貳角銀幣。 銅幣伍分,由紅銅鑄造,重量約7.1克左右,直徑26毫米,厚1.7毫米,幣邊為齒紋邊,正面主圖:幣中鈴中國地圖和鐮刀、鐵錘交叉的中國共產黨黨徽,外圍上方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楷書,下方鈴“每二十枚當國幣壹圓”楷書,上方與下方兩行字之間,有小五角星隔開,幣面邊緣為機械工業齒輪修飾。背面上方鈴大五角星,面值伍分橫書中間,幣面紋飾分別為稻穗、麥穗的嘉禾圖,邊緣也是工業機械齒輪修飾,幣邊為齒紋邊。以主圖中國地圖鈴記不同,分套島、連島、離島、近島、遠島和無島等六個品種。 銅幣一分,由紅銅鑄造,重量約1.8克左右,直徑18毫米,厚1毫米,幣邊為齒紋邊,正面主圖:幣上方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間鈴阿拉伯粗壯“1”字(1字匡內隱刻有斜紋)和黨徽,幣面邊緣為機械工業齒輪修飾。背面上方鈴五角星,中間直書一分面值,幣面幣邊緣紋飾和伍分銅幣相同。 這套銅幣誕生于十分艱苦的戰爭年月蘇維埃根據地,從幣的形象來看,主圖中國地圖上鐮刀鐵錘黨徽,表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農聯盟團結一致紅色政權,一定會紅遍全中國,寓意非常深刻而表達了偉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幣品似一幅生動宣傳品,預見革命勝利,實在鼓舞人心。該幣文字楷書端莊工整,有力舒暢;幣面幣邊設計運用珠環、五角星、齒紋、機械齒、嘉禾等多樣裝飾,鑄造幣紋清晰,在當時條件艱苦情形下達到這樣好的制作工藝,可算非常精湛。與同時期或稍后時期的蘇區銅元,如蘇區“邊幣”,蘇區“抗幣”的銅元相比,完全可稱得上為紅色銅元的精品。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長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隨紅軍長征,即停止發行貨幣,中央造幣廠也停止鑄造。這套蘇區銅幣制造和流通時期最多大約兩年,時間很短,數量也不多。紅軍北上后,國民黨及其他反動勢力,對中央蘇區進行多次“清剿”,蘇區貨幣大部被毀,老區百姓群眾俗稱“紅軍幣”,藏在房梁上、墻縫里或用油布、羊皮包好用泥土做成磚坯狀保留下來,也有的怕遭無故連累而自行銷毀,遺留至今,散落民間已是少之又少,可稱為錢幣中的鳳毛麟角。雖經近幾年努力發掘,這套輔幣銅幣,既是含重要歷史背景的錢幣,又是革命文物,是革命戰爭歷史見證的實物,深受集幣者喜愛和追求收藏,如今已十分稀少珍貴。能收集到二、三枚就算不錯了,能收集到全套的,那就難能可貴了。現在市價每枚均在100元以上,在普通“袁大頭”之上,其中無島伍分的銅幣,品相還可以的,要1000元左右,今后一定還會看好。 |
上一篇:古代錢幣鑒定的基本依據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