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打假知識 |
發布日期:06-12-04 10:1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錢幣收藏愛好者,在長年累月地不斷豐富著自己寶藏的同時,不少人還積累了一本偽幣集,其中有不少還是“珍罕奇品”呢!這些多是“交學費”得來的。它銘記著自己中招的教訓,有時也用以警醒自己及同好。別小看它,筆者就曾觀賞過一部既有來源說明(啟示著中招過程及當時心態),更有詳細考證資料的偽幣集,真是一部很好的辨偽教材。 然而在錢幣收藏者隊伍中,有一些人面對形形色色的贗品,卻另有一種超脫心態。筆者不久前曾拜讀一本錢幣專著。該書是以答問形式闡述的,其中有這么一段: 問:您買過假貨嗎? 答:我上當在一萬塊錢左右,有兩三次吧,好在我又蒙著賣出去了。這東西就像擊鼓傳花,爛在誰手上很難說。那些只有第一流藏家才能分辨出真偽的東西,也許會成為二流藏家手中的寶貝…… 這是多么可怕的爾虞我詐,然而當前確是存在這些丑惡的現象。 更有些“名家”對一些贗品,進行“刻骨鉆研、考證”,得出所謂“新發現品”、“異品”、“出格品”、“不見經傳之品”的結論。這些贗品經“權威”、“名家”品題,自然身價百倍,欺騙性也就更大了。 尤其是中國古錢幣,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同一錢幣,版別又異常復雜,往往同一幣種,不同版別,其價值往往就有天淵之別。更加上贗品充斥,既有當朝偽造,更有當代高新科技贗品。令收藏者、投資者裹足。使國粹瑰寶蒙上污垢。 揭偽打假不容緩 面對日益泛濫的贗品,為了保護收藏愛好者權益,為了凈化錢幣市場,弘揚錢幣文化,筆者認為應努力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首先是廣泛深入開展揭偽打假宣傳,普及辨偽知識。 傳媒應注意及時報道各種作偽販偽動態,結合揭發案例組織專家及時撰文分析報道,提醒收藏愛好者及投資者,以免受騙上當。與此同時發揮輿論監督,表彰一些恪守誠信錢商錢友,鞭韃一些無良敗類。 各級錢幣團體、組織,應當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揭偽打假宣傳活動。如利用會刊、展覽、集會活動等開展普及辨偽知識,接受群眾咨詢。實踐經驗證明,開展群眾性咨詢活動不單極受錢友歡迎。也使我們掌握更多更具體作偽販偽動態信息,使我們更能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此項宣傳工作。 建議有關專業團體,組織專家設立具一定權威性鑒定機構,開展錢幣的鑒定、辨偽工作。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法份子打著“免費鑒定”幌子在招搖撞騙,中招上當的屢有報道。因此廣大錢友都迫切要求有此類權威性機構,據說我省、市有關部門正研究籌備中。境外不少國家(地區)錢幣組織都設有此項機構開展免費或有償性服務。有些還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專項刊物,除報道鑒定資料外,也提供讀者咨詢,收到很好效果。 其次,有關錢幣出版的管理亟待提上日程。當前具權威性、嚴肅的,尤其是具實用性(如版制鑒定、辨偽等)的錢幣刊物奇缺。而一些純粹以牟利為目的的,粗制濫造謬誤百出的私人非法刊物充斥。這些非法錢刊的一個共同致命誤導是為了迎合一些人夢想發財的心態,對錢幣不分版別(甚至不辯真贗)定以最高參考價,實為害人不淺。為此,有關出版管理部門要嚴加管理,取締非法出版。與此同時,應鼓勵組織一些嚴肅的普及性實用性強的錢幣刊物的出版,以適應廣大錢幣愛好者需要。 但歸根結底,加強立法和管理,才能治本。從歷史來看,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收藏家市場贗品泛濫,上當受騙者投訴甚多,但由于沒有具體法令,有關部門也難于處理。1973年美國制訂并頒布了《The Hobby Protection Act》(《好癖保護法令》),大大打擊了對收藏品的作偽、販偽等欺詐行為,凈化了收藏品市場,收到良好效果。當前我國收藏品市場贗品充斥。就錢幣而言,不單在零售市場隨時可見,更有公開的批發市場;贗品中不單有歷史錢幣,甚至有現行的流通紀念幣。然而當今仍未有具體管理法規,執行管理有一定難處;“揭”與“打”分離。如能制定、頒布相應具體管理法規;執行部門在有法可依情況下加強管理。這對收藏品的揭偽打假,保護收藏者合法權益,將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錢幣收藏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僅次于集郵隊伍。然而,面對形形色色的贗品,除了收藏愛好者努力提高自身質素外,全面有效地開展揭偽打假工作,以凈化錢幣市場,是很必要的。 來源:羊城晚報 |
上一篇:古代錢幣收藏的兩大誤區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