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通寶是鐵母 |
發(fā)布日期:06-11-30 16: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國商報 周泰宇 《收藏拍賣導(dǎo)報》“聊天”版今年10月19日登載江蘇泉友蔡曉波“來信求答”說:他收藏一枚隸書小平“靖康通寶”錢是“鎏金”的“孤品”。經(jīng)筆者反復(fù)研究,可肯定地斷言其既不是鎏金,更不是孤品,而初步判斷為一枚鐵母錢,一級,十分罕見。 第一,據(jù)蔡曉波文中介紹,該錢直徑21.5毫米,穿徑11.5毫米、厚2毫米、重5克,錢文中的“寶”字為“圓貝寶”。這些特征都與華光譜《中國古錢目錄》第155頁、張志中《中國古幣真假辨別入門》第125頁等中的拓圖隸書鐵母“靖康通寶”小平錢相吻合。值得一提的是,蔡文中引民國泉幣大家丁福寶《古錢學(xué)綱要》指出的“靖康通寶小平錢篆真成對”,而斷該錢無隸書為“孤品”,這是斷章取義。要知道丁福保文是僅以對錢而言的,不是隨便都可稱對錢的,尤其北宋對錢特別嚴(yán)格。所謂對錢,指相互對稱之錢,即同一種錢同時使用兩種或三種書體,其形制、穿孔大小、輪廓闊狹、錢身(肉)厚薄、錢文深淺、銅的成分(質(zhì))等均相同,惟采用的書體不同。而“靖康通寶”對錢之外卻有隸書錢。《永樂大典》:“靖康中鑄錢……又鑄靖康通寶,亦有小錢、折二,其文真書、篆、隸共八樣,連元寶合計之也。” 第二,蔡文中介紹,該錢穿徑達(dá)11.5毫米,為“廣穿”錢。“廣穿”是北宋鐵母錢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謂鐵母,即為鑄造鐵錢而翻鑄的母錢,它的特點是與它同級(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銅錢相比,錢體稍大,厚重,內(nèi)穿特大,拓圖可見各錢譜上的“宋元通寶”鐵母。蔡文中還說:該錢穿緣規(guī)整,字體端莊,且厚達(dá)2毫米,這些都是鐵母的特征。李如森《中國古代鑄幣》第533頁對“靖康通寶”鐵錢書體的介紹則可進(jìn)一步證之:“靖康通寶鐵錢,書體有篆、隸二書,背平素,均為小平錢”。值得特別提醒蔡曉波先生注意的是,由于筆者既沒見該錢的圖片,更沒見實物,最終判斷它是否是鐵母,還要看其內(nèi)外廓上是否有母錢以利于翻砂時拔模的“梢”狀特征。因為母錢不是單純的大者、厚者,更不是錢文細(xì)者。如錢體上無“梢”狀,則該錢只能定為精整錢。還有,真銹并非都是真品,蔡泉友還需將該錢錢文與錢譜拓圖對照,看其書風(fēng)是否出自一人之手筆,如系一人所書,則為官鑄品,反之,則為私鑄品或偽品。 第三,蔡文中云,該錢表面有鎏金的成分,可能是“錯把銅銹當(dāng)黃金”了。因為一般古錢經(jīng)過漫長的陪葬歲月和流傳,鎏金部分脫落,只有錢體凹下去的部分留有少量鎏金。留下一層熟舊的氧化層,錢體則呈紫光色,不可能如蔡曉波先生所云“紅斑綠銹、包漿厚重”。蔡曉波先生所云的“鎏金”,應(yīng)當(dāng)是“水坑”所生成的“橙黃色包漿”。“橙黃色”是北宋錢幣中含銅量較高的錢幣,鉛錫成分比較少,呈水紅銅,再加上長期沉在水中,錢幣中的銅分子比較活潑,錫鉛分子不活潑,銅分子逐漸浮出錢幣表面,出現(xiàn)了橙黃色的包漿,這類錢幣常常可見到。 以上僅供參考并歡迎爭鳴。 |
上一篇:對同類同名古錢的辨識 |
下一篇:破解吳越錢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