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體系的結構變化研究 |
發布日期:08-10-20 19:29:36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是多樣的,分層次的,如流通狀態貨幣和非流通狀態貨幣就是其中一種,本文所要探討的貨幣體系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貨幣組合方式之一。
在論述了處于流通的鑄幣后,馬克思提出了"輔幣"和"貨幣"概念并論述了其發展演變過程。馬克思指出:"用銀銅等金屬記號作的輔幣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價值較低的金屬過去是作為貨幣流通的,例如銀在英國、銅在古羅馬共和國、瑞典和蘇格蘭等地,直到流通過程把它們降為軸幣和貴金屬代替它們為止。"〔8〕鑄幣在流通中發展演變的結果是"輔幣"和相對應的"貨幣"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較低的金屬在流通中降為輔幣。相對應的由貴金屬充任的不被稱為"主幣"而是被稱為"貨幣"。馬克思這樣考慮是嚴謹而審慎的,因為馬克思在這里所研究的是"從商品交換直接產生出來的那些貨幣形式.而不是屬于生產過程較高階段的那些貨幣形式。"近世貨幣學所提出的,屬于生產過程較高階段的貨幣形式的,有主幣輔幣之說。近世貨幣學所說的主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輔幣沒有主幣的這種能力,處于從屬地位,主輔幣相互之間并不相權,而只是主幣權輔幣。古代貨幣,即從商品交換直接產生出來的貨幣形式并非如此。拿中國古代貨幣來說,在貨幣體系完整時,不管是秦漢的黃金和銅錢,還是明清的白銀和銅錢,都各自具有無限的法償能力,彼此相權。把古代貨幣的這種構成稱之為"主、輔幣"不恰當,所以馬克思用了"貨幣"一詞和輔幣相對應。這里需要說明,馬克思在貨幣理論研究中使用的"貨幣"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全部貨幣的指稱,另一層是指和鑄幣不同的非流通的貨幣形態.在貨幣研究中要注意區分。(李槐) |
上一篇:宋朝錢幣有何特征?(轉帖)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