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概是世界上最能令人著迷的東西。國外最早的錢出現于前7世紀,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里底亞所發行的,這個時候的中國處于東周“定王”時期。而在周定王之前,中國古人早就用一種名叫“布”的錢了,如果算上更早時候的貝幣,中國人用錢的歷史更久遠了。中國人最早用錢、最早鑄造錢,有關錢的傳奇說法亦多,其中最神奇的是,“崇禎通寶”、“光緒元寶”這兩枚小小的錢幣,竟然準確預言了大明王朝和大清王朝將要滅亡。
“孔方兄”中有乾坤。現在大家使用的錢叫“人民幣”。過去,不同的朝代的錢叫法也不同,秦叫“半兩”,漢稱“五銖”,唐是“通寶”,宋有“交子”,明清“寶鈔”,等等。人民幣是本身價值遠低于面值的紙質貨幣,和交子、寶鈔一樣,屬于國家強制發行的信用貨幣。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古人常用的是金屬貨幣,金、銀、銅鐵都曾是鑄錢的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銅錢,與現在的硬幣一樣,圓形,中間有方形孔洞,專業上稱為“圜錢”。因為銅錢這個特點,加上與大家生活關系密切,古人戲稱之為“孔方兄”。
為何將錢做這種形狀?里面包含了中國古人傳統的宇宙觀,古人“法象天地”,外圈的圓代表天,即乾,即君;中間方孔表示地,即坤,即臣;象征君臨萬方,皇權至上,即《呂氏春秋·季春紀·圜道篇》(卷第三)中所謂:“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雖然“孔方兄”里有乾坤,但是這種圓形方孔錢在實行流通使用中,也是相當合理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磨損,方便攜帶、保管。世界上其他國家硬幣也多鑄為圓形,就是此理。其實,在“孔方兄”出現之前,錢的形狀并不統一,有依農具镈鑄出的布錢,有據漁獵工具削鑄出的刀幣,圜錢則是受紡輪的啟發而出現的,另外楚人還使用“蟻鼻錢”、“鬼臉錢”。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圜錢包含的乾坤含義正合他的皇權思想,遂將銅錢的形式統一。
明代的鈔票是中國紙幣中面積最大的,高一尺、寬六寸,完全可以當手帕和揩屁紙用。面額分6種:1貫、500文、400文、300文、200文、100文;每貫等于銅錢1000文,或白銀1兩,4貫合黃金1兩。它穩定流通了150多年,只是到后期因只發不收,市面鈔票越來越多,導致錢不值錢,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到朱厚熜當皇帝的嘉靖元年(1522年)停用鈔票,恢復銅錢鑄造。末帝朱由檢繼位后,在崇禎元年(1628年)鑄造了自己的年號錢——“崇禎通寶”。這種銅錢在背面穿孔下方,別出心裁地鑄了馬形圖案,收藏界稱作“崇楨奔馬”或“跑馬崇禎”,俗稱“飛馬錢”。過去銅錢一般都是素面,用動物圖案的十分罕見,僅在李亨當皇帝的唐代乾元年間出現過,在背面穿孔下有飛鳥形。乾元年號僅使用3年,從758年到760年,不久“飛鳥錢”即停鑄。
崇禎通寶出現“馬”圖案,在現在看來是一種創新,不是什么壞事,但在當時被看作是不祥之兆。甫一出現,“一馬亂天下”的坊間謠言頓起,暗傳大明江山要易主。不久,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李號稱“闖王”,這“闖”字拆開是一“馬”進“門”,果真“一馬亂天下”,謠傳應驗。巧的是,后來繼續朱姓香火、定都南京的南明小政權,也因“馬”失城,清軍兵臨城下時,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馬士英竟然棄城南逃了。更巧合的還有,“崇禎通寶”是在南京鑄造的,錢廠設在今南京楊公井偏西不遠處,現在仍有地名“錢廠橋”。明朝興于南京,亡國之兆現于南京——始終合一,一枚銅錢濃縮了一個朝代,歷史又拐回了原點。
我想,這種“原點論”與“飛馬錢”的出現,實是一種附會。這種巧合可以理解為時人對當局不滿情緒的流露。更重要的與時局本身不穩有關。收藏人士都知道,“飛馬錢”在銅錢中最復雜的,大小、輕重、厚薄都不一樣,這種情況只有在金融體混亂、財政接近崩潰的情況下才會有,可見,悲劇不在“馬”。再說王莽的大、小錢,兌換混亂,當時民怨沸騰,后來新朝不得不將大錢“作五十”變為“作一”,但民心已失,能不亡國?這就是銅錢雖小,卻能撬動江山的道理,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對錢的控制和發行。今天也然,中央財政都會力保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錢亂,天下亂!
來源: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