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泉軒
自得漢城炭山(今河北獨石口外西北灤河上游灤南縣境內。灤南——遼天贊二年(923年),置灤州永安軍,屬平州。灤州之名始此,馬城屬之。)始得河間煮海之力,“鹽池會盟”后,阿保機乃至立國。及至天祚末,“番漢戰馬損失十有六七,雖增價數倍,競無所買。畋獵已不足用,棄眾播遷,以訖于亡。”([遼史]志第二十八 食貨志上)除了契丹內部統治矛盾的深刻導因以外,所謂:鹽興丹,馬亡遼。也是不可忽略的外在因素。
收藏與研究,使泉友對遼代錢幣獲得共識。與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相比較,遼朝的政治體制中,帶有中原歷代封建政治體制中的共性因素。故遼代錢幣文化中,含有丹、漢融合的突出特點:
一是鑄行目的不同。在行用上,并不是主要放在商品交易上。而以皇帝改換年號后的宣傳、紀念為基本目的。改元即鑄錢,在中原王朝約定俗成,而在契丹則成為鐵律。即使在后遼、北遼、西遼仍舊堅持遵行,祖訓遺規被繼承的程度,令后人驚嘆。
二是,同錢文字迥異。在錢文書寫上,契丹文、漢文并行,北面官和南面官可以分別鑄造并發行。所以,同一枚遼錢,因漢文書寫筆跡迥異,樸拙率真與工筆規范兩種風格同時存在,而使后人在認讀和鑒別上如墜霧中。這種現象,明顯反映了一國兩制的史實。
三是,鑄造種類多泛。遼錢的鑄造總量與實際存世量,可能大大超出過去的認識和預期。它的種類之繁多,功能之全面,材質之復雜,可能會大于或等于秦、唐、宋、清以外的各個歷史朝代。遼錢之妙,妙不可測。遼錢之奇,引人入勝。其中,捺缽(na-bo)巡貼錢就是遼錢中的尤物,藝術叢中的奇葩。
[遼史]志第二·營衛志中·行營一節說:“周官土圭之法:日東,景夕多風;日北,景長多寒。天地之間,風氣異宜,人生其間,各適其便!边@一句,說明了在自然界中,適者生存的道理。接敘:“王者因三才而節制之。長城以南,多雨多署,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边@一段,就把遼代帝王四季捺缽制度產生的客觀原因,作了詳細的說明。
遼代帝王四季捺 缽,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方式,四時而居,契合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由于生活的習慣,捺缽又衍生了群臣隨扈,便于議事的會議制度。捺缽在巡視的過程中進行,于是又產生了調研和體察民情的作用。因而,丹巡貼寶、大丹重寶、百貼之寶、千巡貼寶,千秋萬歲之類金、銀、銅錢幣又應運而生;蛸p賜,或慰問,巡貼表彰名在權貴;或撫恤,或賑災,補貼扶助暖在人心。這類非國號、年號錢幣不分鑄期,不分年代,前后沿襲,一脈相承。其琳瑯滿目,版別多樣,令人嘆為觀止。
如圖:





遼代共傳九帝。皇帝捺缽制度,在世宗前,屬于初創時期;景宗后,為完善運行時期。初始階段,冬捺缽始,以永州(辭注:契丹部族發祥地。位于潢河與土河{今遼寧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兩水合流處。耶律阿保機建南樓于此。乾亨3年{981年}置州。州治東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為中心,出東南三十里,有廣平淀。東西可擴十余里,南北拓寬十里!暗厣跆挂模耐陨炒,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于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似應為北宋——筆者。}及諸國禮貢;实垩缼ひ詷尀橛舱,用毛繩連系。每槍下黑氈傘一,以庇衛士風雪。槍外小氈帳一層,每帳五人,各執兵仗為禁圍。南有省方殿,殿北約二里曰壽寧殿,皆木柱竹榱,以氈為蓋,彩繪韜柱,錦為壁衣,加緋繡額。又以黃布繡龍為地障,牕、隔以氈為之,傅以黃油絹;叱哂,兩廂廊廡亦以氈蓋,無門戶。省方殿北有鹿皮帳,帳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壽寧殿北有長春帳,衛以硬寨。宮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輪番千人只值。禁圍外卓槍為寨,夜則拔槍移卓御寢帳。周圍拒馬,外設鋪,傳鈴宿衛!边@就是史載遼代帝王冬捺缽的情況!懊繗q四時,周而復始”。
到了遼興宗重熙八年(1240),置長春州。州東北三十五里,有鴨子河濼,今吉林乾安北。以查干湖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兒河下游一帶,為遼春捺缽所在。在鴨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行六十日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四面皆沙堝,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綠色衣,各背連鎚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于濼周圍相去各五七步排立;实酃诮,衣時服,系玉束帶,于上風望之。有鵝之處舉旗,探騎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救鶻人例賞銀絹;实鄣妙^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于首以為樂。賜從人酒,遍散其毛。弋獵網鉤,春盡乃還!
夏捺缽,無常所。或慶州,或懷州,多在吐兒山。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圣宗、興宗陵,賞金蓮,乃幸子河避暑。慶州(今遼寧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倫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城周五里,有行宮。州西北有伏虎林。)北十三里有黑山,黑山東北三百里有吐兒山,又近饅頭山。均為避暑之所。另在懷州(其地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為洛陽北面重鎮)西山建有清涼殿。亦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帳,卜吉地為納涼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與北南臣僚議國事,暇日游獵。七月中旬乃去。
秋捺缽。自七月中旬起帳,直奔伏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常有虎踞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騎烈焉。虎伏草際,戰栗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每歲車駕至,皇族而下分布濼水側。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謂之“舔鹽鹿”,又名呼鹿。
是故:捺缽與巡貼。國號-年號-國號-年號,宣示存在,以攻為守。且戰且和依地鑄錢或千種。契丹-遼-契丹-遼,四季捺缽,游牧巡回。馳騁草原強悍北方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