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輩往往會給晚輩一些“壓歲錢”,希望晚輩們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其實,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
近日,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進行可移動文物普查時,在博物館庫房發現了兩枚錢幣,工作人員通過有關資料判斷,一枚可能是清代民間老百姓使用的壓歲錢;一枚可能是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八卦錢。
外形類似清代錢幣
其中的壓歲錢是黃銅鑄造,圓形方孔,錢幣直徑3.9厘米,孔徑約1厘米,正面刻有文字“長命百歲”,文字間穿插有樹葉紋飾,反面因錢幣磨損,僅能看清左面是一個鳥頭圖案,右面是“九”字樣,其他和正面一樣,穿插花草紋飾。
“這枚錢幣外形雖然和當時清代的光緒通寶、乾隆通寶等錢幣類似,但上面所刻的字符紋飾卻有明顯的吉祥寓意,可能就是古代民間所說的長輩給晚輩用來驅邪壓驚,并祈禱晚輩能平安度過每一歲的壓歲錢。”博物館的一位專家介紹說。
八卦錢圓形圓孔,直徑4厘米,孔徑1.5厘米,錢幣正反面磨損較重,正面依稀可見有道教字符,反面刻有八卦名稱,靠近外緣有與八卦相對應的卦像。“這枚錢幣可能為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八卦錢’,古代道教的各門派弟子和信徒,根據所信仰的教義內容,鑄造一些八卦錢,用以佩帶、供奉和傳播學說及教義,也以此物來祈求神靈上天的庇佑”。
不能在市面流通
據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和今天的壓歲錢不同,古代的壓歲錢,叫“壓勝品”、“厭勝錢”、“花錢”、“民俗錢”。與當時一般錢幣的形態相似,但材質較粗糙,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只是古人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據介紹,古代普通百姓使用的壓歲錢和上層貴族使用的壓歲錢還有區別,普通百姓使用的壓歲錢是銅鑄造,上層貴族發的壓歲錢是“金元寶”——金銀錁子。專門用金銀鑄造出來用來送禮、打賞或當做壓歲錢之用。這種金銀錁子多呈不規則狀,表面鑄有富貴圖案或吉利詞。金銀錁子雖不流通,但由于是金銀,與現在的金條、銀條類似,在古時也只有上層貴族之家才散得起。
和現代人發壓歲錢寓意不同,古人發壓歲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意思一下”。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的期望,準備壓歲錢時都要討個吉利,多“以百為數”,即壓歲錢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給也不少給,取“長命百歲”之意,故民間又稱壓歲錢為百歲錢。
漢代就有了壓歲錢
壓歲錢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資料顯示,國內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
漢代壓歲錢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壓歲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明清時代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清人吳曼云《壓歲錢》詩可作印證:“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民國以后壓歲錢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記者 趙梅 通訊員 阿迪力·阿布力孜)
來源:亞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