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兄”的由來 |
發布日期:09-02-27 13:48: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李文玲 |
從秦統一全國幣制到清末改行機制銅幣,圓形方孔銅錢在我國使用時間長達兩千多年。方孔圓錢的前身是戰國時期的圜錢。近日,記者就戰國圜錢的產生、演變和鑄造等問題,采訪了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員、古文字學專家唐冶澤。
記者:古人把錢也稱為“孔方兄”,這種稱謂始于何時?與方孔圓錢有關嗎? 唐冶澤:西晉魯褒所著《錢神論》開篇曰:“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因為這個典故,“孔方兄”便成為錢的代名詞。宋蘇軾有詩云:“不識孔方兄,但有靈照女。”清高得不食人間煙火;而黃庭堅詩曰:“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又俗得只恨自己沒官運、財運。 記者: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圜錢是方孔圓錢的前身。圜錢是一種什么錢?它有什么特征? 唐冶澤:圜錢是戰國四大鑄幣之一,流通于除楚國以外的廣大地區。但相對其他鑄幣而言,其出現的時間既晚,流通總量也不大,而且最初也不是“孔方”,而是“孔圓”,方孔錢的出現要晚一些。按錢幣學術語講,錢幣上的孔叫做“穿”,也稱作“好”,而穿周圍的錢體稱為“肉”,有的錢體內緣或外緣有一圈凸起的邊棱,稱為“郭”。戰國圜錢的基本特征是圓形,圓穿或方穿,圓穿多狹,無郭者多見。大體而言,魏、趙、兩周所鑄為圓穿,燕、齊為方穿,秦則方圓皆有。 記者:有人認為,圜錢是從紡輪演變而來的,您的看法如何? 唐冶澤:有的學者從形態的相似性上認為,圜錢是從紡輪演變而來的,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可信。因為紡輪多為陶制,價值極低,又容易破碎,市場需要量也不大;且紡輪不與紡錘結合,僅是陶片一塊,沒有使用價值,也沒有交換價值。可以想象,誰會接受一堆沒什么用處的陶紡輪來換走自己手中的羊或斧子等物品呢?因此說紡輪曾被人當做實物貨幣進入流通,進而再演變為金屬鑄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記者:您認為圜錢是由什么演變而來的? 唐冶澤:圜錢是從玉璧類飾物演變而來的,其好、肉之稱就是上古玉器中璧、環、瑗的專用術語。《爾雅·釋器》說:“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較早的圓穿圜錢都是“肉倍好”或“好肉若一”,即錢體內緣至外緣的寬度比孔徑大,或相當,所以,這時的錢特像璧形或環形。 《史記·平準書》載,秦統一后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反過來說明秦統一前珠玉等曾經作為實物貨幣流通于市場。這是因為玉器是一種很普遍的裝飾品和祭祀禮器,男女都常佩戴于身,祭祀天地祖先山川河岳更是不可或缺。同時玉的價值很高,有金文記載,一件玉璋可以值貝80朋,相當于荒年時期370多斤糧食,或4個奴隸的價值。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很難從古代玉璧或其他玉器中分辨出哪些是用作裝飾祭禮,哪些是用作貨幣的。 記者:圜錢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最早的圜錢是哪一種錢? 唐冶澤:圜錢出現于戰國中晚期,最初出現時錢體較厚重,后來就變得較輕薄、規整,而且有了文字,主要是紀地或紀值。現存著名的圜錢有“共”、“垣”、“西周”、“東周”、“賹化”、“明化”、“長垣一釿”、“重一兩十二珠”,等等。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秦國所鑄的“半兩”錢。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青川一座戰國晚期墓中發現了數枚半兩銅錢,圓形方孔,無郭,正面穿孔兩側鑄陽文篆書“半兩”二字,制作較為粗糙。據同出木牘記載,此墓下葬時間應在公元前307年或之后不久,則這幾枚半兩錢的鑄造也在此前不久。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研究者們多認為這就是開始鑄行“半兩”的時間,其距青川墓的下葬時間只有30余年,因此,這幾枚錢很可能就是秦惠文王所鑄。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