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高昌吉利”錢簡介:唐朝貞觀年間西部 (今新疆地區)高昌國當時鑄行的一種流通貨幣,有大樣、中樣、小樣等多種版別。 …… 此錢曾于1928年在吐魯番出土一枚,存世量不足三枚,可見其珍稀之程度!
“ 高昌吉利”錢,因其鑄量少、鑄工精,人們喜歡它,研究它。其中以盛
觀熙先生的《“高昌吉利”錢補說》(1—3)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
文章從目前研究“高昌吉利”的現狀著手,全面詳盡地闡述了高昌王國的歷史、經濟、及社會狀況,并對“高昌吉利”錢的鑄造年代、鑄造者、鑄造地、鑄造量,都作了具體細致的考察,最后得出“高昌吉利”錢的“辨偽要處”。特別是文章的最后:“‘高昌吉利’錢的版式及辨偽”部分所設定的“‘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被泉界捧為厘定該錢真偽的不二法寶。360百科 “高昌吉利簡介”中的“ 高昌吉利”錢,便是明顯的一例。這里,本人根據目前所見的幾枚錢幣,作膚淺的思考、粗略的比較,也說說“ 高昌吉利”錢,以期共同交流、探討。盛觀熙先生在“‘高昌吉利’錢的版式及辨偽”部分寫道:在字體的局部處理中,亦見作者刻意經營。如“高”字下部左右,直接與穿 孔相互連接;“昌”字兩日中間的一橫,左聯而右離,以免除方塊漢字呆板的弊。弧凹弊重Q筆與內郭相連;而“利”字最具該錢的特征,其“禾”字首筆微彎,中豎垂針頓筆,最絕妙之處為右旁的刀部,內中末筆以點代豎,全部的精神集中于此,可謂“畫龍點睛”之作。且此點安排在“禾”部的中間,即橫與捺之間,錢文書法細微之處,從中可見一斑,這也是高昌錢錢文辨偽的最關鍵之處。上述錢幣文字的幾處細部,正是我們對“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凡是“利”字右旁刀部內,一豎者基本上是有問題的;凡是一點者當為真錢。當然,各類光背錢中,錢文也有不同的細微變化,
這也就是我們錢幣研究者稱作的小版別,F在我們根據上述盛先生給出的“‘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來審視下面這塊錢范。
本錢范規格:78mm×78mm×5.mm,重量168.8g,內含四枚直徑約27mm的“高昌吉利”錢模。
我們按照盛先生給出的“‘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逐一比對后發現,錢范中“高、昌、吉、利”四個字,就有三個字不對:1、“昌”字兩日中間的一橫, 左右均 “離”; 2、“吉”字豎筆與內郭不相連;
3、“利” 字最關鍵,其“禾”字首筆不彎,右旁的刀部,內中末筆是短短的豎,而不是圓圓的點。盛先生說:凡是“利”字右旁刀部內,一豎者基本上是有問題的;凡是一點者當為真錢。那么,錢范中“利”字這關鍵的一筆,到底是一“點”還是一“豎”?我們再仔細審視,它既不是圓點,也不是中國毛筆書法中的長點,而是“短豎”。它同“高”字第一筆的點相比, 差異非常明顯。如果硬要把它說成“點”,就是自欺欺人了!現在,從盛先生方面來看,單憑“利”字這一點,就可以判這錢范為“偽”了。更何況“昌、吉”二字也不對,豈不是“假得不能再假了”嗎?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究竟是這錢范不對,還是盛先生的“要處”出了問題?我們希望從盛先生的三篇《“高昌吉利”錢補說》中找到“‘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的依據。
雖然我們找遍了三篇數萬字的《“高昌吉利”錢補說》,仍然沒有找到“‘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的直接依據,也沒有看到一張圖片。但是還是能能夠感受到盛先生是很注重實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目前所見的“高昌吉利”錢為依據,來證明此錢范存在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首先,從錢范本身來看,它的比重已經超過了正常銅的比重,是古代珍貴的輸石所鑄。且此范工藝規整,字口干凈,筆劃高聳,非民間所能為。其次,我們找到此錢范的子錢兩枚,以及折十錢、大型鎮庫錢,借以證明。
我們再將錢范和幾枚“高昌吉利”錢的錢文,集中起來進一步比較。
1、錢范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這幾枚“高昌吉利”錢直徑大小不同,但他們的錢文書法同出一轍,驚人的一致。
在網上,我們還找到了三枚緣陰刻大花錢,予以展示。
上述三枚陰刻花紋大錢,雖然直徑大小不一,材質不同,陰刻花紋各異, 但她們的錢文書法始終與“錢范”保持一致。于是我們有了一條由錢范——子錢——折十大錢——鎮庫大錢——刻花大錢,共同組成的嚴密的證據鏈。同宗互證,證明本“高昌吉利”錢范存在的真實、可靠。由此可見,盛先生文中“‘高昌吉利’錢鑒定的要處”有失偏頗,很有修改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