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2005春拍會拍品:咸豐寶泉局當千母錢,成交價27.5萬元
■江蘇溧陽 黃誠
清錢收藏中,以前并不算是高檔錢的咸豐元寶當百、當千系列大錢,如今炙手可熱起來。尤其是品相好的這類咸豐大錢,其市場價可謂一路飆升,上世紀90年代末普通版美品寶蘇當百錢當時市場上大概約200元左右,只能算是一般的錢幣,而如今同類美品錢幣交易價格已經差不多破萬,已經躋身于中高檔錢幣之列。可誰曾想到,如今價格高昂的大錢,在當時發行之初,卻是人人嫌棄以致流通都成問題的銅錢呢。
縱觀清史,清文宗咸豐一朝可謂最是不順的,終其一朝南方半壁江山始終沉浸在太平天國戰爭的廝殺中,北方京津重地又慘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略,不僅京師淪落讓侵略者火燒圓明園,還被迫割地賠款喪失大量國家主權。清廷財政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入不敷出,國庫虧空嚴重,為維持其正常統治,清政府只能想方設法將危機轉移到當時百姓頭上,在錢幣的發行上動點心思。
山河日下,咸豐朝所鑄的小制錢大都質劣而輕小,不復其祖上乾隆皇帝時“乾隆錢,萬萬年”之瀟灑光景。即便咸豐元年規定所鑄制錢重一錢二分,咸豐二年又減為重一錢,但各地錢局所鑄造的制錢依舊輕于規定重量、每文實重不足一錢(約3克)。到咸豐三年,國家一改立國之初不鑄大錢許諾,正式開爐鑄大錢,先行鑄當十大錢,面文“咸豐重寶”,清政府所鑄當十錢,重量只有六錢即鑄造一枚當十大錢,用銅量只相當于原來十枚制錢的六成,這對于朝廷來說實在是利益巨大,故清政府繼而又開鑄面文“咸豐元寶”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乃至當千大錢,且言“分兩不必過重,但求磨鑢精工”,并令全國各省迅速推行鑄造。
據后人調查咸豐當千、當五百錢按其錢文面值來看應能抵1000文、500文制錢,但作為金屬貨幣,其實際金屬比價只相當于當時38文、30文制錢,即便按工本計算,當千、當五百銅大錢工本合計,也不過各在114文和90文左右。如此虛值貨幣,實在是無異于明搶百姓財富,百姓自然不愿買賬,對于這些大錢“或任意折扣,或徑行不用”,這些大錢在當時市面普遍受到抵制,“近因京外各處販賣糧食來京者,不肯使用大錢,致外來糧食日少,糧店紛紛歇業”(《清文宗實錄》)。
縱然大錢問題多多,但咸豐皇帝還很自信“蓋大錢之暢行與否,全視在上之信與不信”。可當時實際上,大錢在市面上都是低于其面值在貶值流通,如當千大錢,只能作折合制錢七百、八百文或低至五百、六百文方才能行用;當五百大錢折作制錢三百、四百文。當時人于北京購物如用大錢付款要額外搭配小錢混合使用,“千文之貨,出售時增錢二三百文,如不用大錢則價仍其舊”,可見這些大錢不受人歡迎到何種地步。
由于全國市場普遍抵制及當時大錢私鑄情況也愈發嚴重,清政府遂于咸豐四年(1854)收回當五百大錢,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這三種大錢也同時停鑄。
次年,停鑄當一百、當五十大錢。后來在京城市面流通的大錢,只有當十、當五兩種了。再往后,到咸豐八年(1858),這時候市面上那些小型當十銅錢每枚僅抵制錢兩三文“幾至折二折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