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笑公
鬼臉錢,楚鑄,春秋戰國時期四大貨幣體系之一。(其它三種;布幣、刀幣,圜錢)。
新世紀之前見于著錄的“鬼臉錢”,其重量基本在1至5克范圍之間,多為二至三克。應稱之為“小鬼臉”。它們還有另一個別名“蟻鼻錢”, “蟻鼻錢”名稱的由來,各種解釋皆不能令人滿意。我以為恐怕與其體積小有關。“鬼臉錢”的名稱,約定俗成,一看便解。
我藏的是“大鬼臉錢”長度在30--36毫米之間,多為33--34毫米。重量在24--33克之間,多為27--30克。是“小鬼臉錢”的十倍左右。按重量應該是二釿。(戰國時一釿約合16克,二釿為32克) 而且大多殘留有貼金(或鎏金)痕跡。
春秋戰國時期,是大分裂、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楚國居中原諸國之南,文化方面有著明顯的與他國不同的特色。比如楚國獨有的“龍鳳文字”。風俗方面,對“巫”的崇拜與信仰,各種祭祀活動,也是更濃烈,更具特色。從屈原的“楚辭”可見一斑。我要說的是,“鬼臉錢”上的“圖案文字”肯定與楚國獨有的文化、風俗、文字有關。戰國時代是計量貨幣,貨幣的價值是以銅幣的重量為基準的,“鬼臉錢”上的“圖案文字”已經釋讀的,一般與重量無關,也不是地名,比較多見的是“齋”,其它還有“金”“行”“君”“安”“釿”等。常見的“貝”有多種版本,也是對人臉各種表情的刻畫,是 喜怒哀樂悲恐驚 人類七情的抽象和概括。原來古人早就會畫卡通畫。 總之;“鬼臉錢”象是某類“祝(福)語”,又好像與“巫”的活動,祭祀活動 有關。以上,僅是我對“鬼臉錢”的一點思考和探索。真正要揭開“鬼臉錢”上“圖案文字”,的秘密,有待智者。
博友若有意收藏,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