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太元貨泉鑄造之謎 |
發布日期:12-09-13 11:31:2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北京 海泉 |
泉”等錢幣有這樣一段論述:契丹早期,為了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系和內部需求,曾仿造過多種中原地區不同的錢幣,如“大泉五銖”、“常平五銖”、“永通泉貨”、“永隆通寶”、“開元通寶”以及“太元貨泉”改范錢,這些仿品和改范錢,雖然都使用了它國的貨幣名稱,但材質和風格都有所變化,而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它們都多出土于遼國故地,當為契丹人所造無疑。這就說明,契丹人在建國前和建國初的一段時間里,不僅鑄過本國的非年號錢,如“開丹圣寶”、“大丹重寶”、“通行泉貨”等,而且還仿鑄了別國不同時期的錢幣。但就目前所見,時至今日,千年滄桑,這種契丹人的仿品改范錢,從數量和品種上來說都已非常罕少,成為珍稀之品。
此外,在李衛《遼金錢幣》一書中,還介紹了遼金窯藏,發現中原各國各個時期不少錢幣,其中不乏有很多珍品,但就是未見有像蘇嘩《古錢探趣》一書所載的兩品“太元貨泉”和孫仲匯《古錢幣圖解》一書所載的那品“太元貨泉”錢。這三種“太元貨泉”錢原物何在,又來自何方,確實是個謎。 至于契丹人所鑄“太元貨泉”改范錢,其中有銀質錢的出現非屬偶見。這是一個富銀的國度,它境內有四大銀礦,再加上中原歲負和戰爭掠奪,遼鑄銀質錢和使用銀幣遠超過中原各國。遼錢中有不少合背錢,而金朝卻很少見,這些銀質錢(還見有一定數量的金質錢),不參與流通,多作為紀念、賞賜、祭祀之用,為富人所占有。 這里,最后還要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如認為“太元貨泉”(非改范錢)屬兩晉之物,通常認為兩晉未鑄錢,至少西晉五十年間未鑄錢,而是恰用魏“五銖”小錢。東晉十一帝百余年間(公元317-420年),僅見東晉初年,元帝司馬睿時在吳興郡,由掌管兵權的王敦手下的參軍沈充鑄過一種薄小的“五銖” 錢,“銖”字簡為“朱”,俗稱“沈郎五銖”,后世比較好區分。但東晉大量使用的還是東吳時的舊錢。有一點很值得疑慮的是,即在太元年號之前的穆帝司馬聃永和年間(公元345-361年)即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年代,以及太元年號之后的安帝漢宗義熙年間(公元379-418年)均未見有鑄錢記載和實物。所以說,把“太元貨泉”歸為東晉司馬曜所鑄,也僅僅是因為他用過太元年號而已,與此不同的是,十六國時期的前涼曾鑄過“涼造新泉”即見史載,也有實物。前涼政權存在三十年(公元345-376年)張俊也用過太元年號,他是否鑄過“太元貨泉”卻未見史載。因此說,契丹這枚太元貨泉改范錢,究竟是仿誰的?蘇嘩、孫仲匯書中所示只三種太元貨泉不同版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