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軍在鑒定古錢幣。
孟昭軍收藏的部分古錢幣。
古錢幣既是古代商品交換的產物,又是特殊的文化載體,它們默默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凝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可以說,手握一枚小小的古錢幣,即可以觸摸中國歷史的脈搏。2016年國內錢幣秋拍大幕11月開啟在即,古錢幣作為收藏中的熱點,一直受到很多藏友的關注。近日,記者采訪到古錢幣收藏家孟昭軍,他結合自身30多年的淘寶經驗,暢談和分析古錢幣收藏行業內的熱門和趨勢。
本報記者 張向陽
從十來歲起就喜歡
作為老濟南人,孟昭軍從十多歲的學生時代起,就非常喜歡歷史,喜歡擺弄點老家什,當時家里還藏著一些老輩祖傳下來的古錢幣,他常拿出來揣摩欣賞,久而久之,對古錢幣產生了興趣。上世紀80年代,孟昭軍開始了收藏之路,成了文化市場、文物店、博物館里的常客。他的業余時間幾乎都放到了研究古幣上,邊淘寶邊學習,除了從相關的專業書籍中汲取營養,還到博物館去學習,與藏友們交流經驗。幾經寒暑,他成了頗有名氣的古幣藏家。
“當時,我工資并不算高,一個月的收入除了生活開銷,剩下的全部投入在了收藏上。”孟昭軍回憶起當年說,收藏的樂趣是尋尋覓覓。除了本地的文化市場,他的足跡遍及國內其他一些城市和鄉村。為了尋找中意的藏品,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奔波數百里、上千里去外地淘寶。起初,家人對他把工資和時間花費在收藏上很不理解,也有過激烈的反對,但最終被孟昭軍的癡迷所折服。
孟昭軍認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是收獲知識。在收藏古錢幣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歷史知識、鑄造知識、古文字、古代經濟等,還要通過實踐進行辨偽。越是接觸得多,越覺得古錢幣博大精深。孟昭軍循序漸進地掌握了解錢幣的鑄造年代、形制特點以及鑒定方法等。在他看來,淘到一件自己滿意的古幣不僅是對眼光和知識的考驗,還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這是一種莫大的快樂和享受。然而,這也是苦中作樂的事情,“就像有些藏友說的:苦苦尋覓,苦苦思索,苦苦參閱,苦苦比照,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孟昭軍說。
回憶當年的淘寶經歷,孟昭軍還說起了一些當時打過交道的老相識。“上世紀80年代,馬未都時常來山東淘寶貝。那時他還不像現在這么出名,常在文化市場轉悠,老馬主要是玩瓷器和家具。雖然當時大家玩的不是一個品類,但時有接觸。”在孟昭軍的記憶里,當年的馬未都穿雙布鞋,很樸素,言語不多但舉止談吐很有涵養。他看東西很準,說話讓人信服,而且砍價很有學問,能照顧到雙方的利益,買賣成交雙方皆大歡喜,也培養了長期的關系。很多圈里人都認識他,人緣很好。
古錢幣也是時代的縮影
孟昭軍認為,當下收藏不要抱著撿漏的心態,能買到物有所值的東西就算是撿漏了。多年前,在德州一個文化市場,孟昭軍和幾位藏友看到一個攤位上有枚王莽時期的布幣。王莽當政時,多次改革幣制,他托古改制,恢復了已廢止200多年的布幣。這枚布幣成色比較新,開始大家都認為這是一枚贗品,誰也沒在意。孟昭軍反復研究后認定,這枚布幣不論從版別、鑄造、材質,還是懸針篆等方面考慮,確是真幣無疑。于是他把這枚布幣收入囊中,經行家鑒定果然是真的。
2009年,孟昭軍在文化市場看好了一枚“米書”大觀通寶錢。“米書”大觀傳為米芾所題,與宋徽宗“瘦金體”大觀通寶相比,“米書”風姿卓然,別有一番意趣。然而,還沒等孟昭軍出手,這枚古錢就被一位藏友搶先收走,這讓孟昭軍嗟嘆良久,茶飯不思。然而,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那位藏友因對這枚古錢存疑,又把它退回給了賣主。孟昭軍慶幸地買下這枚失而復得的古錢,他說:“收藏講的是緣分,是你的就是你的,別人搶也搶不走。可謂隨緣而來隨緣而去一切皆緣。”
在孟昭軍看來,這些長著銹跡的老錢,雖然并不都昂貴,卻是歷史的見證,它們默默訴說著朝代的興衰和變遷,是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凝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可以說,手握一枚小小的古錢幣,即可以觸摸中國歷史的脈搏。“收藏古幣,就是尋找歷史的真實面目,尋找一個個時代的縮影。”孟昭軍說。
在收藏中孟昭軍體會到,收藏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每一種錢幣都有其特有的故事,在收藏過程中,要了解和錢幣相關的發行背景、流通環境等知識,這比獲得錢幣更重要。“比如這枚 蒙疆五角 ,它是抗戰時期由日偽 蒙疆銀行 發行的,制作堪稱精美,反映了當時較高的鑄造工藝。但它記錄著一段令人悲憤的歷史,也記錄著日本侵華的罪證。”孟昭軍說,“另外,像在錢幣收藏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一系列咸豐大錢,則記錄了清朝統治者轉嫁財政危機的歷史。”
珍貴古錢是作偽重災區
在收藏古幣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打眼”的時候。孟昭軍說,即使“打眼”也是一種提高,因為上當買贗品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謂“吃一塹,長一智”,這種教訓可以增長知識,避免今后再吃虧。
孟昭軍介紹,目前市場上還有利用“筒子錢”進行造假的現象。有的造假者用特殊膠水將一堆不值錢的古幣或者作偽的假錢粘在一起,再挑兩枚較少見的古幣粘在表面,通過酸咬、土蝕等方式整體做舊。經常就有想發財的人,看外面的錢不錯,覺得里面可能有好東西,買個筒子錢,敲開一看,結果發現里面全是假錢。“所以不要總想著撿漏,你想撿別人的漏,其實別人也想撿你的漏。”
對于當下的收藏熱,孟昭軍認為,收藏重要的是要有個好心態,一定要戒貪。現在一些收藏“撿漏”暴富的傳奇故事充斥民間,讓有些初入錢幣收藏的人產生“一夜暴富”的幻想。“雖然前幾年古錢幣市場升溫很快,但企盼錢幣藏品快速升值致富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如果不掌握行業規矩和專業知識,只是看上兩本書、聽有些賣家講講故事,尤其是有些賣家拿諸如 祖傳 、 扒房子、挖地基時發現 之類的故事說事,盲目買入,往往上當,甚至導致 一夜暴負 。”
孟昭軍稱,那些傳世稀少而非常珍貴的古錢幣,往往是作偽“重災區”。對于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從清錢入手比較合適,清錢的收藏難度普遍比較低,因為從時間上清朝距離我們比較近,相對來說這個朝代的錢幣存世量比較大,便于藏家收集入手。“一般應從收集普通品入手,不要把眼光只放在那些標價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名貴珍品上,這些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普通品種中仿制品較少,通過收集研究這些品種,不僅可以豐富錢幣歷史知識,還可以掌握這一時期錢幣的總體特征。應該說,同一時期的珍稀品種也具有相同的特點。這樣經過努力和積累,當我們發現 珍品 后,就能舉一反三,進行鑒定。”
(原標題:古錢幣里觸摸歷史脈搏)
來源:齊魯晚報